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观察椎板下棘在MSCT三维重组图像及MRI图像上的形态特点和影像学表现,为椎板下棘的影像学诊断和手术治疗提供解剖学依据.方法:对脊椎64层MSCT扫描发现有椎板下棘的211例患者进行CT三维图像重组,并测量其长度,其中57例行MRI扫描,观察椎板下棘的部位、形态及其与硬膜囊和椎间管的关系等.结果:椎板下棘出现于Th2~L5,出现率较高的椎体有Th11、Th12及L1、L5,达78.7%.侧别、性别及相邻节段间差异均有显著性意义(P<0.01),长度均值较大的节段男性为Th1l、Th12,女性为Thu、Th12、L1和L5,最大均值均位于Th12,分别为(4.64±1.18)mm和(4.94±1.96)mm.胸段及部分上腰段的椎板下棘95 %为长条状,相对窄基底,位于黄韧带的外侧缘,尖端指向下方,有275个(8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有15个(5%)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下腰段的椎板下棘87%为较宽基底的锥状,尖端指向前外下方,常常超过黄韧带的范围,有122个(91%)椎板下棘压迫椎间管,有12个(9%)椎板下棘压迫硬膜囊.结论:脊椎64层MSCT矢状面、冠状面三维重组能清楚显示椎板下棘的位置、大小、形态及其与椎管、椎间管的毗邻关系;脊椎MRI扫描则能显示椎板下棘对硬膜囊的压迫情况,将两者结合起来,对椎板下棘的正确诊断有重要价值.
推荐文章
腰椎间孔MRI和CT三维测量的对比分析
腰椎间孔
磁共振成像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三维模型
三维测量
64层螺旋CT肝血管三维重建研究及其意义
64层螺旋CT
肝动脉
门静脉
肝静脉
椎板下棘的形态学特点及其临床意义
椎骨
椎间管
椎板下棘
解剖学
命名
椎板下棘的解剖学特征及其临床意义
椎骨
椎板下棘
形态学观测
黄韧带
骨化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椎板下棘64层CT三维重组和MRI的影像学研究
来源期刊 放射学实践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椎板下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椎间管 硬膜囊
年,卷(期) 2012,(7) 所属期刊栏目 骨骼肌肉影像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89-792
页数 分类号 R814.42|R445.2
字数 34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0-0313.2012.07.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梁俊生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2 谭晓明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3 李兆勇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4 蔡越飞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5 钟胜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6 路婧 东莞市中山大学东华医院放射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9)
共引文献  (11)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椎板下棘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磁共振成像
椎间管
硬膜囊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放射学实践
月刊
1000-0313
42-1208/R
16开
武汉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内
38-122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28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478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