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岭南地区由于气候炎热,四季不显,雨水充沛,因此岭南外感热病以风热及风热夹湿为多.近年来,笔者运用中药治疗岭南地区外感发热,每获良效,现将体会介绍如下,以供同道参考. 1透邪为要 外感热病多由风、寒、暑、湿、爆、火六淫侵袭人体而成,外感热病起病急,多以卫分证及卫气同病为特点,除发热外,常伴有:恶寒或不恶寒,头痛,鼻塞,流涕,全身酸痛,舌红或舌边尖红、苔薄白或薄黄,脉浮紧或浮滑.岭南地区由于气候温暖多风,或冬季应寒反暖,加之雨水充沛,地湿上蒸,天暑下迫,人们多感风热或风热夹湿之邪.叶天士指出:在卫汗之可也,到气才可清气,入营犹可透热转气.此时强调"在卫汗之可也",不同于风寒束表而采用的发汗之法,这里的"汗法"体现着"透邪"的意思.其实,外感热病之初,无论风热或风寒,风邪都起到关键的作用,风邪性疏散,若兼夹诸邪致病,多先侵犯皮毛,致使卫气郁闭,不得外宜,治当发汗解表,导邪从汗而解.风热之邪致病,因热为阳邪,其性外散,卫气郁闭不甚,尚有部分外达,故解表发汗宜轻,宜用青蒿、薄荷、蝉蜕等.而风寒之邪袭击人体时,由于寒邪郁闭,故发汗宜重,多用麻黄、桂枝、荆芥、香薷等.笔者结合岭南的气候特点及人群体质特点,认为岭南地区初起均有风热、风寒、湿邪为患,只是各种邪气在其中的轻重不同而已.主要矛盾虽为风热之邪,但临床过程中往往兼夹了寒、湿的邪气,治疗时均应该以辛透为主,正如吴鞠通所云:"妙在导邪外出".透邪不避辛温,遇湿邪则注重宣通肺气,气化则湿化.用药常以青蒿、薄荷、香薷、扁豆花为君,少佐麻黄、荆芥、葱白,以达到清透为主、寒温并用、分消走泄、导邪外出的目的.
推荐文章
外感发热的分类诊治
外感发热
辨证论治
病因病机
中医药疗法
外感发热的中医辨治经验
外感发热/中医药疗法
截断理论
经验
中药外敷治疗小儿外感发热临床观察
中药
外敷
小儿外感发热
小儿退热散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岭南地区外感发热的辨治体会
来源期刊 新中医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外感发热 岭南地区 中医疗法 透邪 祛湿 生津 顾护脾胃
年,卷(期) 2012,(7) 所属期刊栏目 感悟杂谈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4-175
页数 2页 分类号 R25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外感发热
岭南地区
中医疗法
透邪
祛湿
生津
顾护脾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中医
半月刊
0256-7415
44-1231/R
大16开
广州市机场路12号大院广州中医药大学
46-38
196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0925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10722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