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地书》的出版,象征着人类运用计算机符号语言,朝着"普天同文"理想迈进的另一种尝试和思维方式.
"昔者仓颉作书,而天雨粟,鬼夜哭"——文字一出,人类从此由蛮荒岁月转向文明生活.象形文字代表了人类的智慧,古埃及、古巴比伦、古印度和中国古代的骨文,都通过绘画图形来记事或传达讯息.
1988年,中国先锋艺术家徐冰,借鉴《康熙字典》获得灵感,用两年的时间刻了4000个谁也不认识的"仿汉字",并将之取名为《天书》.这些仿宋代活字印刷术的"汉字",被制成线装书和长卷,如布幔般垂挂于展厅的天花板和墙壁,让观众仿佛置身于"被文字控制的牢狱里,想阅读却又被这些伪汉字所拒绝".《天书》在艺术界引起轰动,并获得1999年美国文化最高奖——"麦克·阿瑟天才奖".
相对于《天书》,如今的徐冰又呈现给观众一本《地书》.20多年前的《天书》是一本包括艺术家在内谁都读不懂的书,《地书》却是一本说什么语言的人都能读懂的书.《地书》由从现实生活中搜集来的标识符号写作完成,在作者一栏,徐冰画了一副圆形边框的眼镜,这是他自己本人的标志性图形.从封面到封底,就连版权页都没有使用过传统的文字.从2003年起,徐冰持续地进行《地书》计划,他搜集研究世界各地的图标,并渐渐通过比较、整理和归类将之规格化,自行定义出一套标准系统,也因此产生了一种无国界的"图像标识语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