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上古来母字的意义可归纳为连续、重复、反复、多数以及条状、通灵等相近相通的特征,作为象声词则多表示声音的持续、重复、反复.意义特征与肖声功能的一致性显示了音与义的内在联系和引申规律,由此得到词源上的来母的表义表音功能.带有来母字较为凝固的双音词,为两个语素组成,其中来母音节也具有连续、反复等上述相关意义特征,证明这些词在更早时由一个主音节加一个表示持续意义或声音特征的从音节来母字组成:K-+l=K-l-.这是一种以上古音义自然关系和发音节省原则为基础的、把单音节发展为双音节的词汇发展结构,在后代以至现代仍然具有生产新词的活力.语言中,叠音K-K-结构与K-l-结构都可以表示意义和声音的持续重复,两式可以交替;而记载语言的文字并未都能实现交替,导致叠音结构K-K的次音节与K-l-结构次音节读音在同一字形上的交替,进而形成K-音节既有原声母又有来母的叠韵同义异读.从谐声系统看,K-l-中l-音节字的声符既有与喉牙唇音纠葛的,也有真正反映语音实际的纯来母的,说明文字的谐声系统并不能准确反映语言的语音系统.语言事实反映的来母的单纯与谐声系统表现的来母与其他声母交替的矛盾,说明文字上谐声的纠葛表象不能解释为语言中语音的实质是复辅音.
推荐文章
汉语同源词词群考
同源词
词群
语源义
音转关系
汉语同源字考
同源字
义根
音近
义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音义关系看中古来母字的上古音来源(上)——兼论K-l-式双音同源词的产生
来源期刊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学科
关键词 来母字 上古音 复辅音 音义关系 以义正音 双音同源词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音韵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95-205
页数 11页 分类号
字数 9375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易青 北京师范大学民俗典籍文字研究中心 29 199 5.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
共引文献  (3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来母字
上古音
复辅音
音义关系
以义正音
双音同源词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民俗典籍文字研究
年刊
978-7-100-10190-5
16开
北京王府井大街36号
200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1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