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针对华北高产农区连年旋耕导致耕层变浅、犁底层变厚变硬、耕层生产能力下降的问题,探讨深旋松耕作法在华北地区作物生产上的可行性.[方法]在河北吴桥地区设置了4种耕作处理,即传统旋耕15 cm、间隔深松耕30 cm、深旋松耕30 cm、深旋松耕50 cm,研究大田条件下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性质与作物产量的影响.[结果](1)不同耕作处理对土壤蓄水量的影响较大,深旋松耕处理表现出利于降水入渗、储蓄更多水分的优势,并且越是干旱的时段,表现越突出.在冬小麦返青期深旋松耕处理土壤蓄水量均极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其中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0-50 cm土层土壤蓄水量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增加11.69mm和10.56mm,提高12.21%和10.90%. (2)不同耕作方法对土壤容重影响很大,耕作一年半之后,深旋松耕两个处理在0-30 cm土层容重显著低于深松和旋耕两个处理,其中深旋松耕30 cm在20-30 cm土层容重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3.67%和13.99%,深旋松耕50 cm在20-3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14.20%和14.51%,30-50 cm土层深旋松耕50 cm土层依然显著低于其他处理,其中,40-50 cm土层分别比深松和旋耕低了22.66%和22.80%,深松处理在冬小麦播前略低于旋耕处理,之后的时期则与旋耕处理间几乎没有差异.(3)耕作方式的不同对土壤性质有影响,并进而影响作物群体LAI、干物质积累和灌浆速率以及产量的形成,对冬小麦季影响最为显著,其中冬小麦花期深旋松耕50 cm处理的群体LAI分别比旋耕处理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51.98%和39.22%,干物质积累量分别比旋耕和间隔深松处理提高26.78%和16.92%,冬小麦灌浆30d时深旋松耕50 cm分别比深松和旋耕的籽粒干重提高10.37%和11.40%.(4)所有耕作处理中,深旋松耕土壤耕作处理的作物产量显著高于深松耕作和旋耕耕作,其中耕作一年半后夏玉米季深旋松耕50 cm处理产量达到了13 822.68 kg.hm-2,深旋松耕30 cm处理产量也达到了13 127.87 kg.hm-2,均显著高于旋耕处理,对比旋耕处理分别增产38.19%、31.24%.[结论]考虑生态经济等因素的综合考虑,深旋松耕30 cm处理为最适合华北缺水区的耕作方法.
推荐文章
深旋松耕作法对东北棕壤物理性状及春玉米生长的影响
春玉米
深旋松
物理性状
生长
东北棕壤
华北平原缺水区保护性耕作技术
华北平原
水资源短缺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作
保护性耕作
秸秆覆盖
免耕
深松耕作对土壤物理性状和渗性能的影响
深松
冬小麦
土壤物理
入渗参数
Kositakov入渗模型
城市污泥对华北落叶松幼苗生长的影响
城市污泥
华北落叶松
幼苗生长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深旋松耕作法对华北缺水区壤质黏潮土物理性状及作物生长的影响
来源期刊 中国农业科学 学科
关键词 深旋松耕 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年,卷(期) 2013,(16) 所属期刊栏目 土壤肥料·节水灌溉·农业生态环境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401-3412
页数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3864/j.issn.0578-1752.2013.16.011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7)
共引文献  (574)
参考文献  (2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4)
同被引文献  (392)
二级引证文献  (310)
194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7(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0(13)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2(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3(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5(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6(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7(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0(14)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9)
2011(1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1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0)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6(21)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7(5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50)
2018(72)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64)
2019(108)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00)
2020(80)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深旋松耕
土壤
物理性质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78-1752
11-1328/S
大16开
北京中关村南大街12号
2-138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93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5420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