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从历史上看,中医对伤寒病和温病的完整认识有先后之别,温病脱离伤寒病而独立发展是中医学术发展之必然.但当今中医临床治疗外感热病方面,衷伤寒者,执《伤寒论》之法以治温病;衷温病者,执温病之法以治伤寒.各自为是而更欲以己之见一统寒温.研究认为,对中医外感热病中的伤寒病与温病二大体系,只有对其发病特点、发展变化过程、各自的治疗体系加以清楚的区分,才可能保持和发扬中医治疗外感热病的临床优势.所以,只有保持伤寒病与温病各自独立的学术体系,才能使伤寒病学术与温病学术在中医对外感热病的认识过程中并驾齐驱而不断发展.
推荐文章
《伤寒杂病论》本作《伤寒集病论》
傷寒裸病論
伤寒集病论
伤寒论
书名
奇恒理论
探讨《伤寒杂病论》中“伤寒”之义
伤寒
温病
外感
热证
伤寒杂病论
张锡纯津门医案之伤寒温病诊治经验解析
医学衰中参西录
伤寒
温病
麻黄汤
麻黄附子细辛汤
滋阴清燥汤
白虎汤
张锡纯
论《伤寒论》之太阳温病证
太阳温病证
《伤寒论》
桂枝二越婢一汤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伤寒与温病之异
来源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伤寒 温病 理论研究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97-299,304
页数 4页 分类号 R222.19
字数 405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13.05.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姜元安 香港中文大学中医学院 14 42 4.0 5.0
2 张清苓 香港浸会大学中医药学院 9 48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6)
共引文献  (5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2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伤寒
温病
理论研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006-2157
11-3574/R
大16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82-414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72
总下载数(次)
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