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分析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CABG)后心房颤动(AF)发生的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院401例行CABG的病历资料,根据术后住院期间(1周内)有无AF发生分为AF组与非AF组,比较两组临床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筛选CABG后AF的高危因素,比较两组患者术前超敏C反应蛋白(hs-CRP)水平.结果 CABG后AF发生率为27.93%(112/401).单因素分析显示AF组年龄较大、病史较长、左房内径较大、血管桥数目较多,而射血分数(EF)值及术后β受体阻滞剂使用率显著低于非AF组(P均<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AF病史、左房内径增大、低EF值及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是CABG后AF发生的独立危险因素(P均<0.05).同时AF组术后平均ICU停留时间显著长于非AF组(42.35±20.04 h vs 35.50±12.58 h,P=0.001),术前hs-CRP水平显著高于非AF组(7.11±6.20 mg/L vs 5.17±8.22 mg/L,P=0.026).结论 高龄、AF病史、左房内径增大、低EF值和术后早期停用β受体阻滞剂是CABG后AF发生的高危因素,这些参数有助于预测CABG后AF的发生.CABG后应尽早恢复应用β受体阻滞剂,炎症因素可能参与了CABG后AF的发生.
推荐文章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
冠状动脉
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炎症标志物与冠状动脉旁路移植和心脏瓣膜置换手术后心房颤动关系的Meta分析
炎性标志物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瓣膜置换术
心房颤动
Meta分析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的治疗及危险因素分析
冠状动脉疾病
冠状动脉分流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新发心房颤动的多因素分析
心房颤动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危险因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后心房颤动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
来源期刊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心血管病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2-125
页数 4页 分类号 R541.7+5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695/zgxzqb201302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嘉莹 58 185 8.0 11.0
2 赵子牛 57 172 6.0 10.0
3 程兆云 165 393 9.0 11.0
4 张静 79 260 9.0 13.0
5 付海霞 27 121 5.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2(6)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心血管病学
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术
心房颤动
危险因素
C反应蛋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心脏起搏与心电生理杂志
双月刊
1007-2659
42-1421/R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区张之洞路9号
38-145
1987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08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04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