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被称为'侏罗山式'褶皱的隔挡、隔槽式褶皱在我国川东—湘鄂西一带典型发育。关于其形成机制,主要有粘聚力差异、动力学差异和外营力作用三种说法。川东-湘鄂西地区实地调查发现:(1)以齐岳山断裂为界,西带发育隔挡式褶皱,东带发育隔槽式褶皱;(2)东带缺失含多套泥岩的碎屑岩及一套较厚的膏岩层;(3)西带褶皱仅卷入志留纪之后的地层,而东带卷入了早古生代的基底地层,且正、逆断层更为发育。通过分析有限差法数值模拟实验和定点磷灰石裂变径迹测试的结果,认为层间能干性差异度和推挤力大小的不同是两带地形差异的主导因素。
推荐文章
川东"侏罗山式"褶皱带形成时代:不整合面的证据
川东构造带
"侏罗山式"褶皱
平行不整合
角度不整合
褶皱时代
固井形成的水力封隔系统封隔能力评价方法
固井质量
声波测井
水泥密度测井
综合评价
水力封隔能力
测井解释
湘鄂西—渝东褶皱带多重滑脱构造变形特征与构造模型
滑脱层
多重滑脱
构造特征
陆内变形
湘鄂西—渝东
压缩式封隔器
封隔器
密封元件
旁通
刮管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关于川东—湘鄂西一带隔挡、隔槽式褶皱形成机制综述
来源期刊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隔挡式褶皱 薄皮构造 隔槽式褶皱 厚皮构造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0-56
页数 7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语种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心怡 中山大学地球科学系 3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8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3(12)
  • 参考文献(1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隔挡式褶皱
薄皮构造
隔槽式褶皱
厚皮构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山大学研究生学刊:自然科学与医学版
季刊
广州新港西路135号中山大学研究院
出版文献量(篇)
1277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0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