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大别山造山带是中生代碰撞造山作用的产物,其隆起过程中形成了合肥盆地.本文对合肥盆地侏罗系碎屑岩进行了成分分析,发现砾岩中有两类榴辉岩,一类为高压变质榴辉岩,另一类为超高压变质榴辉岩.对砂岩中碎屑白云母的成分分析表明,指示高压变质作用的多硅白云母在较低层位已大量出现.重建的碎屑物注入顺序为:非超高压变质岩—高压变质岩—超高压变质岩.结合变质岩石学研究和地球物理观测资料重建的大别山造山带内部结构,可进一步重建大别山的剥蚀历史:大别山造山带最先(三尖铺组沉积初期)受到剥蚀的是非超高压变质的片岩、片麻岩及大理岩,高压变质岩折返到地表受到剥蚀不晚于中侏罗世初期(三尖铺组沉积早期),而超高压变质岩折返到地表经受剥蚀的时间稍早于中侏罗世中期(凤凰台组沉积初期).天山是典型的陆内造山带,其隆起是新生代以来印度板块与欧亚板块碰撞的一种远程效应.本文对天山发育的花岗岩磷灰石裂变径迹分析,并对南侧的塔里木盆地北部古近系及新近系沉积岩进行了碎屑岩物源分析,在新的磁性地层学格架中讨论了天山的隆起剥蚀历史.砾石组分的突然变化发生在75~ 35 Ma,26 ~ 17 Ma和12~8 Ma间,从中天山物源区逐渐变为南天山物源区,12 Ma后变为以南天山为主要物源区.砂岩及重矿物组分变化表明,物源在124 Ma、26(~ 24) Ma及15(~12)Ma时发生过变化.磷灰石裂变径迹则进一步揭示了天山的3阶段差异性隆起历史:天山的早期隆起发生在124~ 80 Ma间,从中天山和南天山的交界处开始并向南扩展;第二次隆起发生在大约100~ 60 Ma间,从中天山开始向南扩展;第三次隆起从大约50 Ma开始,并向北南两侧扩展,至大约30 Ma时扩展到北天山,约20 Ma时扩展至南天山;其后,南天山在15(~ 12) Ma时发生了独立的隆起事件.本文的两个研究实例表明,盆地的充填符合计算机数据结构的堆栈过程,但造山带的隆起剥蚀却会出现明显的差异性.不能简单地说造山带的剥蚀和盆地的充填具镜像对称关系,这有可能导致错误的认识,一定要具体事例具体分析.
推荐文章
浅谈造山带与沉积盆地的关系
造山带
沉积盆地
关系
地表剥蚀、下地壳流变与造山作用研究进展
地表剥蚀作用
下地壳
韧性流
造山作用
喜马拉雅山脉
天山
盆山沉积耦合原理在定量恢复造山带隆升剥蚀过程中的应用
山脉隆升
盆山耦合
裂变径迹
质量平衡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造山带隆起剥蚀过程与沉积记录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沉积盆地充填 物源区 造山带隆起 大别山造山带 天山造山带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1
页数 31页 分类号 P542|P618.13
字数 1742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3.01.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清晨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岩石圈演化国家重点实验室 98 2860 32.0 5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30)
共引文献  (652)
参考文献  (5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106)
二级引证文献  (28)
193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3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88(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9(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1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3(24)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9)
1994(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5(2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5)
199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2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3)
1998(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9(3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24)
2000(2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1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2(7)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3(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1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20(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沉积盆地充填
物源区
造山带隆起
大别山造山带
天山造山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