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龙门山断裂带位于四川盆地西缘,青藏高原东部,为四川盆地与松潘-甘孜地块的接触构造边界.龙门山地区海拔从东侧100 km外四川盆地的500 m突升至3 000m高度,明显地标注了青藏高原的东部边界,其隆升机制也引起了国内外地质工作者的广泛兴趣,并且提出了多种隆升机制模型.在本次研究中,我们利用SinoProbe-02深反射地震剖面数据对龙门山地区的隆升机制进行研究,从而进一步探讨龙门山地区隆起造山的独特性,并讨论其与传统意义中的造山带的区别,认为龙门山断裂造山带为板块内部构造活动引起岩石圈隆起所形成的.本文的研究结果将使我们更深刻地了解龙门山地区的构造活动特点,并且有助于了解青藏高原东缘对印度-欧亚板块碰撞的构造响应.
推荐文章
龙门山断裂带西南段闭锁与变形特征
龙门山断裂西南段
断层闭锁
年均垂直变化速率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横断层地质特征及其控震作用
龙门山断裂带
横断层
控震作用
汶川地震
芦山地震
龙门山断裂带南段地壳一维P波速度结构
P波速度结构
最小一维速度模型
龙门山断裂带
台站校正
地震重定位
龙门山构造带区域稳定性探讨
龙门山构造带
区域稳定性
地震活动
四川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龙门山断裂带隆起造山独特性探讨
来源期刊 地质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 造山带 造山机制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337-1345
页数 9页 分类号 P542
字数 4973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0563-5020.2014.04.022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21)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60)
二级引证文献  (1)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青藏高原东缘
龙门山断裂带
造山带
造山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地质科学
季刊
0563-5020
11-1937/P
16开
北京9825信箱
2-392
1958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702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25349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