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目的 探讨以尼卡地平和拉贝洛尔替代部分镇静药和(或)镇痛药的用量,来控制麻醉诱导时行气管插管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气腹和手术刺激引起的急性血流动力学改变,并对术后苏醒时间和苏醒质量进行评估.方法 择期行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的患者68例,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或Ⅱ级,年龄20~60岁,随机分入4组.以静脉注射丙泊酚2 mg/kg、芬太尼2μg/kg和阿曲库铵0.6 mg/kg行麻醉诱导,并于气管插管前2 min给予研究用药:对照组(16例)予0.9%氯化钠溶液2 mL,拉贝洛尔组(18例)予拉贝洛尔2 mg,尼卡地平组(17例)予尼卡地平1 mg,两药联用组(17例)予尼卡地平0.5 mg+拉贝洛尔1 mg.4组均在脑电双频指数(BIS)监测下以地氟烷、芬太尼和阿曲库铵维持麻醉,用药组术中主要以研究用药控制应激反应,将患者的平均动脉压(MAP)和心率(HR)控制在基础值±20%以内的水平.记录患者的HR、MAP和BIS基础值,以及气管插管前及气管插管后1、2、3 min数值.术中记录气腹前后、术中每5 min及术毕的HR、MAP、BIS值和呼气末地氟烷体积分数,计算术中每5 min各项参数值的均值作为术中数据.术毕记录手术时间、芬太尼注射时间、研究药物总用量.苏醒阶段每隔1~2 min进行苏醒期质量评估,记录患者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听从简单指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及相应的BIS值;苏醒阶段至术后6h,记录患者有无烦躁、恶心呕吐、伤口疼痛,诉恶心呕吐者再予恩丹西酮4 mg/次,诉腹部疼痛者予芬太尼0.05 mg/次,记录恩丹西酮、芬太尼的追加剂量.患者清醒后6h询问其术中知晓情况.结果 拉贝洛尔组在气管插管后1和2 min、术中、术毕的HR均显著慢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两药联用组在气管插管后1 min、术中、术毕的HR均显著慢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拉贝洛尔组和两药联用组在术中和术毕的HR均显著慢于尼卡地平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1、0.05).3个用药组在气管插管前、气管插管后1 min、气管插管后2 min、气管插管后3 min、气腹后的MAP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尼卡地平组在气管插管后3 min和两药联用组在气管插管后2、3 min的BIS值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5),拉贝洛尔组在术中、尼卡地平组和两药联用组在术中及术毕的BIS值均显著高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尼卡地平组和两药联用组在术中及术毕的BIS值均显著高于拉贝洛尔组同时间点(P值分别<0.05、0.01).对照组有7例患者另加丙泊酚30~120mg;拉贝洛尔组每例患者术中拉贝洛尔总用量为1~7 mg;尼卡地平组每例患者术中尼卡地平总用量为0.5~2 mg;两药联用组每例患者术中拉贝洛尔总用量为1~5 mg,尼卡地平总用量为1~2 mg.3个用药组在气腹后、术中和术毕的呼气末地氟烷体积分数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尼卡地平组在术中和术后以及两药联用组在气腹后、术中和术后的呼气末地氟烷体积分数均显著低于拉贝洛尔组同时间点(P值均<0.01).所有患者在术毕对手术麻醉均无回忆,4组患者苏醒期BIS值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拉贝洛尔组患者的睁眼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P值均<0.05),尼卡地平组和两药联用组患者的睁眼时间、拔除气管导管时间、听从指令时间、定向力恢复时间均显著短于对照组和拉贝洛尔组(P值均<0.05).4组患者的烦躁和恶心呕吐发生率及恩丹西酮追加剂量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值均>0.05).尼卡地平组和两药联用组患者的疼痛发生率和芬太尼追加剂量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值均<0.05).结论 拉贝洛尔和尼卡地平能有效抑制气管插管及腹腔镜下胆囊切除术中气腹和手术刺激引起的心血管应激反应,显著减少术中地氟烷的用量,尼卡地平的麻醉协同作用更明显.两药在减少地氟烷用量的同时并不增加术中知晓的风险;同时可缩短苏醒时间,提高苏醒质量.术中尼卡地平的应用还可降低患者术后疼痛的发生率,减少患者术后对阿片类药物的需求,有协同镇痛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