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观察了正常状态下ICR小鼠体内伯氏疟原虫PbANKA1596cl1发育特征的基础上,从采血状态、培养环境及时间等多方面优化伯氏疟原虫PbANKA1596cl1 (Pb1596)体外培养方法,增加成熟裂殖体比例,为提高转染效率打下良好基础.当小鼠体内原虫率达到5% ~ 15%时,经梯度离心富集滋养体期感染红细胞,再用0.01 L小体积完全培养基、缩短培养时间至8~10 h体外培养,观察成熟裂殖体的生长状态及比例.结果表明,与传统方法相比,优化后的体外培养方法在保证细胞90.27%的高存活率同时,有效增加成熟裂殖体的比例从0.97%上升至24.37% (P <0.05),且单个裂殖体平均裂殖子数由13增加至16 (P<0.05),缩短实验周期至11 ~13 h,并可避免游离裂殖子的流失,从而为进一步的鼠疟转染实验奠定良好基础.
推荐文章
伯氏疟原虫电穿孔转染方案的优化
伯氏疟原虫
转染效率
电转染
电穿孔
流式细胞仪
mKate2
青蒿提取物对伯氏疟原虫超微结构的影响
青蒿提取物
青蒿素
伯氏疟原虫
纳虫泡
超微结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体外短期培养可提高伯氏疟原虫成熟裂殖体获得率
来源期刊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学科
关键词 伯氏疟原虫 体外培养 优化 转染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著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5-79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306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5-0507.2013.02.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恒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38 38 3.0 4.0
2 高宇辉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11 6 2.0 2.0
3 贾晶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6 6 1.0 2.0
4 刘娟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11 103 5.0 10.0
5 王振生 中国医学科学院基础医学研究所北京协和医学院基础学院 4 4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8)
共引文献  (1)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1)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伯氏疟原虫
体外培养
优化
转染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寄生虫与医学昆虫学报
季刊
1005-0507
11-3158/R
大16开
北京丰台东大街20号
80-105
199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33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67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