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辛甘化阳”是药味合化反应的主要形式之一.该理论发端于《黄帝内经》,应用于张仲景,发展于金元明,提出于清代郑钦安.对“辛甘化阳”实质的认识不应停留在发散风寒、温补阳气上,而应从阴阳属性的角度,结合具体的方药进行.“辛甘化阳”的核心在于“阳”的特性——向外、温热、主动,包括辛甘发散和辛甘温通.辛甘发散类方药具有向外的特性,可见于发散风寒类方药、发散风热类方药以及透邪外出的清气分热方药;辛甘温通类方药具有温热、主动的特性,可见于温里、补益、行气活血、祛湿除痰、消食、泻下等方药.
推荐文章
吴惟康运用“辛甘化阳法”经验探析
辛甘化阳
阳气郁滞证
水气停聚证
阴寒内盛证
清阳不升证
清阳下陷证
吴惟康
桂枝甘草汤"辛甘化阳"配伍的实验研究
桂枝甘草汤
辛甘化阳
配伍
从"体阴用阳"谈脾之阴阳
体阴用阳
"体用"一源
脾阴脾阳
互制互用
气阴同调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阴阳属性探析辛甘化阳的实质
来源期刊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辛甘化阳 发散 温通 阴阳属性 实质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理论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26
页数 6页 分类号 R285.1
字数 404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6-2157.2013.01.00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柏灿 90 311 9.0 16.0
2 沙妙清 3 11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7)
同被引文献  (26)
二级引证文献  (19)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7(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8(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9(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辛甘化阳
发散
温通
阴阳属性
实质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北京中医药大学学报
月刊
1006-2157
11-3574/R
大16开
北京北三环东路11号
82-414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672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76979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