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热液白云岩具有特殊的形成机制,相关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白云岩以原始结构不保存的结晶白云岩为主,形成于缺乏蒸发盐的地层中,普遍发育非平直晶面他形晶和鞍形晶等在相对高温环境中沉淀的白云石.113个不同结构白云石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平均值为136℃,变化在平直晶面半自形晶的67℃到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的243℃之间,主要温度区间为80~180℃.结构观察表明,白云化作用发生在埋藏深度只有数百米的浅埋藏环境,地热增温难以导致如此高的温度,与峨眉山玄武岩有关的热事件提供的热源造成的温度升高克服了低wMg/wCa比值条件下白云石沉淀的动力学屏障.在矿物组成上,栖霞组缺乏白云石质量分数在90%以上的碳酸盐岩,岩石中白云石的质量分数主要集中在40%~60%的范围内,说明白云化作用是一种不彻底的过程,这与峨眉山玄武岩热效应持续时间很短(257士3)~(263士5)Ma B.P.、难以使碳酸盐岩完全白云化有关.结构观察还表明,川西栖霞组白云岩普遍经历了溶解作用和破碎作用,以形成温度最高的非平直晶面鞍形晶白云石的溶解和破碎作用最为发育,由白云石溶解或破碎形成的孔洞缝中主要充填方解石.但这些方解石具有比其主晶白云石(尤其是鞍形白云石)低得多的包裹体均一化温度(主要分布在70~80℃之间),显示鞍形白云石沉淀后至少经历了70℃(最大值达150℃)的温度倒退.温度倒退的物理效应导致已沉淀白云石的破碎,化学效应则导致白云石的溶解和方解石的重新沉淀(去白云化作用),因而四川盆地西部栖霞组的白云化也是一种回头白云化作用.这种不彻底的和回头白云化作用形成了具特殊构造的豹斑状白云岩或灰岩(灰斑云岩或云斑灰岩).
推荐文章
白云石化作用对元坝地区长兴组储层发育的影响
四川盆地东北部
元坝地区
混合水白云石化
优质储层
晚二叠世
碳酸盐岩
溶蚀孔洞
沉积相
四川盆地西部中二叠统栖霞组中鞍形白云石的去白云化作用
四川盆地西部
中二叠统
栖霞组
去白云化
鞍形白云石
热液改造白云石及其与油气的关系
热液白云石化作用
热液白云岩储层
埋藏深度
热液
塔中地区上奥陶统良里塔格组白云石化作用成因机理
塔里木盆地中部
晚奥陶世
白云石化
浅埋藏成岩环境
储集层
破坏性作用
碳氧同位素
主、微量元素
稀土元素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西栖霞组的热液白云化作用及其后的倒退溶解——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来源期刊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栖霞组 热液白云岩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豹斑状白云岩/灰岩
年,卷(期) 2013,(3)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与矿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88-300
页数 13页 分类号 P588.245
字数 869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671-9727.2013.03.09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6)
共引文献  (627)
参考文献  (3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178)
二级引证文献  (78)
19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5(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5(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7(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18)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0(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1(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2(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3(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4(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5(39)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6(41)
  • 参考文献(7)
  • 二级参考文献(34)
2007(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8(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9(16)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9)
  • 参考文献(6)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6(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8(2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1)
2019(2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4)
2020(16)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四川盆地
中二叠统栖霞组
热液白云岩
不彻底的回头白云化作用
豹斑状白云岩/灰岩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成都理工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671-9727
51-1634/N
大16开
成都市二仙桥东三路1号
62-24
196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541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3404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