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利用裂缝测宽仪、扫描电镜和热重分析技术分别对混凝土裂缝的微生物自修复效果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修复40 d后,混凝土裂缝就可以被微生物矿化形成的碳酸钙所填充,修复效果明显,最大填充宽度超过1 mm.微生物矿化形成的碳酸钙在裂缝开口处最多,且随着裂缝深度的增加碳酸钙逐渐减少,当混凝土裂缝深度超过10 mm时未发现微生物形成的碳酸钙.距离裂缝断裂面表层1.5mm内,微生物可矿化形成较多碳酸钙.而当超过1.5mm时,由于该微生物矿化需要氧气,因此,随着距离裂缝断裂面表层越远、距离水泥基体越近,微生物矿化形成的碳酸钙含量越来越少.
推荐文章
基于微生物矿化技术的水泥基材料早期裂缝自修复
微生物
水泥基材料
早龄期
自修复
基于MICP技术的自修复混凝土研究进展
自修复混凝土
微生物诱导碳酸盐沉淀
工作原理
性能
影响因素
微生物自修复砂浆裂缝区溶液理化特征
微生物自修复
砂浆
浅层修复
裂缝开口
理化特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混凝土裂缝的微生物自修复效果
来源期刊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混凝土 裂缝 微生物 自修复 效果
年,卷(期) 2013,(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0-364
页数 5页 分类号 TQ172.1
字数 306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1-0505.2013.02.02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钱春香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00 3835 39.0 51.0
2 荣辉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9 124 6.0 9.0
3 罗勉 东南大学绿色建材研究所 3 138 3.0 3.0
4 潘庆峰 东南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学院 2 93 2.0 2.0
5 李瑞阳 东南大学绿色建材研究所 2 93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3)
同被引文献  (104)
二级引证文献  (118)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9)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11)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26)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8(30)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58)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51)
2020(2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混凝土
裂缝
微生物
自修复
效果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东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双月刊
1001-0505
32-1178/N
大16开
南京四牌楼2号
28-15
195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21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7131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