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针对常规逆波束形成(IBF)不能突破瑞利限问题,相关学者提出一种基于自回归(AR)模型的逆波束形成算法(AR_ IBF)来提高逆波束形成的方位分辨率,但该算法相比IBF在实际应用中的检测性能较差.本文通过修改AR模型来改善高分辨率逆波束形成算法(AR_ IBF)的检测性.修正后的逆波束形成算法(MAR_ IBF)在保证对目标方位的高分辨率检测的同时,在较低信噪比条件下可实现对目标方位的有效检测.理论分析和数值仿真验证了本算法对目标的检测性能提高了近101ogN dB(N为阵元数).
推荐文章
宽带波束域高分辨方位估计方法的性能研究
宽带波束域
高分辨
方位估计
宽带波束域高分辨方位估计的阵增益分析
宽带波束域
高分辨
方位估计
基于稀疏重建和压缩感知波束形成的高分辨DOA估计
方位估计
压缩感知
QR 分解
波束形成
多方位波束形成井下噪声检测方法研究
测井方法
多波束形成算法
噪声检测装置
井下找漏找窜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改善高分辨逆波束形成检测性能方法研究
来源期刊 信号处理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逆波束形成 目标检测 检测性能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算法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70-576
页数 7页 分类号 TB565
字数 4589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余华兵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40 245 8.0 13.0
2 孙长瑜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89 604 13.0 18.0
3 陈新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70 352 10.0 14.0
4 郑恩明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35 102 6.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6)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6)
同被引文献  (15)
二级引证文献  (15)
196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5)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7)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6)
2019(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逆波束形成
目标检测
检测性能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信号处理
月刊
1003-0530
11-2406/TN
大16开
北京鼓楼西大街41号
18-143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053
总下载数(次)
13
总被引数(次)
3272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