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客观地评价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的产出效果,进一步补充完善各栽培模式,应用土地当量比、产量当量、产值当量等不同量化指标对该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进行了分析,同时对5种模式的经济效益进行了评价.结果表明:与单作农田相比,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间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亚麻套作大豆及豌豆套作大豆的种植模式土地利用效率分别提高了54%、34%、52%、52%、66%,单位面积产量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39,1.28,1.48,1.55,1.64倍,单位面积产值分别为单作农田的1.43,1.31,1.54,1.53,1.69倍.从盈利看,依次为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玉米套作大豆、豌豆套作大豆、小麦套作大豆及亚麻套作大豆模式,分别为20033.48,11786.85,11312.02,9941.03,9748.05元·hm-2.
推荐文章
甘肃沿黄灌区马铃薯/大豆套作效应分析
马铃薯/大豆
沿黄灌区
连作障碍
品质
产出效果
生态效益
西北灌区西瓜套作大豆高产高效模式群体配置技术研究
西瓜套作大豆
带幅比
大豆品种
播种密度
播期
早熟马铃薯套作大豆不同带幅比对作物产量的影响
马铃薯
大豆
套作
带幅比
产量
经济效益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西北沿黄灌区不同作物间套作大豆产出效果分析
来源期刊 大豆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间套作 产出效果 经济效益 大豆
年,卷(期) 2013,(5) 所属期刊栏目 耕作栽培·生理生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4-619
页数 分类号 S565.1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立明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41 259 9.0 14.0
2 陈光荣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32 189 8.0 12.0
3 张国宏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54 280 10.0 13.0
4 杨如萍 甘肃省农业科学院旱地农业研究所 19 122 6.0 1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20)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8)
同被引文献  (109)
二级引证文献  (76)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7)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5(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6(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3)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8(24)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2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20(7)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间套作
产出效果
经济效益
大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大豆科学
双月刊
1000-9841
23-1227/S
大16开
哈尔滨市南岗区学府路368号
14-95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361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205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