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水岩相互作用是成岩矿物演化和地层水离子变化之间的桥梁,两者通过水岩反应达到水岩体系的平衡,呈现出此消彼长的关系,并留下了水岩相互作用的证据.本文通过川西坳陷中段须家河组储层成岩矿物的微观特征以及地层水离子地球化学特征等的综合分析,对其水岩相互作用机制及概念模式进行了探讨,认为研究区须家河组二段(简称须二段)和须家河组四段(简称须四段)不同的水岩体系、围岩基质及地层水背景是造成两者水岩作用机制存在差异的根本原因.由于较大的K+/H+活度比,须二段长石得到有效保存;须四段长石缺失的最重要原因是其本身的物源较为贫长石,同时,低K+/H+活度比导致长石溶蚀进一步降低了其中的长石含量.长石的溶解、自生矿物的沉淀和黏土矿物的转化主要受长石溶蚀—离子(K+)迁移性—伊利石化三元体系中最慢反应进程控制.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分析表明须四段的水岩体系更为开放,酸性流体数量大于须二段,须二段缺少有机CO2记录,推测与酸性流体数量较少、烃源岩为海相灰质泥页岩及构造抬升剥蚀有关,CO2运移分馏的影响较小.在此基础上,分别建立了铝硅酸盐和碳酸盐水岩作用概念模式,认为泥页岩并不是水岩体系中的封闭性因素,相反是水岩体系的第一开放对象,泥页岩(煤层)同时是物质提供者和接受者,是整个水岩体系不可或缺的部分.
推荐文章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对比研究
四川盆地
西
坳陷
晚三叠世
层序地层
对比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油气运移特征
油气
运移
流体势
盆地
模拟
坳陷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须家河组圈闭特征
川西坳陷
上三叠统
须家河组
圈闭
类型
川西坳陷上三叠统层序地层划分新方案
四川盆地
川西坳陷
晚三叠世
地层对比
地层层序
划分
方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川西坳陷中段上三叠统须家河组水岩相互作用机制
来源期刊 石油学报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地层水 储层 水岩相互作用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年,卷(期) 2013,(1)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勘探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7-58
页数 12页 分类号 TE112.21
字数 1134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623/syxb201301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忠民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60 745 15.0 25.0
2 吕正祥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17 523 12.0 17.0
3 刘四兵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18 202 6.0 14.0
5 王鹏 成都理工大学油气藏地质及开发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 36 138 6.0 10.0
6 刘昊年 中国石化西南油气公司勘探开发研究院 6 41 2.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9)
共引文献  (493)
参考文献  (2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6)
同被引文献  (284)
二级引证文献  (126)
1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8)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5(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1997(1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8(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9(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0(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20)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2(1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5(1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6(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7(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8(2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2)
2009(1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0(8)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4(7)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17)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9)
2016(28)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23)
2017(33)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9)
2018(26)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22)
2019(34)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27)
2020(1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地层水
储层
水岩相互作用
须家河组
川西坳陷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石油学报
月刊
0253-2697
11-2128/TE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六铺炕街6号
2-114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835
总下载数(次)
11
总被引数(次)
10255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