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本研究的目的是评价颌骨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骨形成的特点.方法:65例牙源性角化囊肿患者采用袋形术治疗.术后第3和第6个月分别进行临床、X线检查.病变范围广泛或曲面体层片上显示骨皮质破坏的患者补充CT检查.评估囊肿大小、皮质板穿通、下颌管的连续性、囊内牙移位及患区骨密度变化等.结果:在术后3个月,皮质板破坏区的骨连续性重新建立,下颌管的连续性部分恢复,变形的下颌骨呈现改建.囊内含牙随着囊肿的缩小而发生位移或部分萌出.曲面体层片显示,囊肿区骨密度值不断增加,术后3个月46.07%,术后6月达到64.69%.结论: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头3个月患区骨再生较快,一部分解剖形态恢复,此后新骨形成相对较慢,骨改建仍在进行.
推荐文章
牙源性角化囊肿手术对咀嚼效能的影响
咀嚼效能
可摘部分义齿
牙源性角化囊肿
手术
牙源性角化囊肿感染及与术后并发症、复发间关系初探
牙源性角化囊肿
感染
术后并发症
复发
844例牙源性角化囊肿的临床病理学分析
牙源性囊肿
临床病理
预后
牙源性角化囊肿发生的实验研究
牙源性角化囊肿
动物
实验发生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牙源性角化囊肿袋形术后的骨形成与改建
来源期刊 口腔医学研究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牙源性角化囊肿 袋形术 曲面体层片 骨形成
年,卷(期) 2013,(11)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62-1064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81.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贻宁 143 910 15.0 22.0
2 陈刚 127 336 9.0 14.0
3 刘冰 76 354 10.0 15.0
4 赵熠 16 48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牙源性角化囊肿
袋形术
曲面体层片
骨形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口腔医学研究
月刊
1671-7651
42-1682/R
大16开
武汉市武昌珞瑜路237号
38-119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418
总下载数(次)
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