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解不同源沙门菌在不同宿主体内传代后的毒力变化,选择猪源、鸡源、人源受试沙门菌,采用改良寇氏法测定半数致死量(LD50),以LD50剂量分别感染小鼠和雏鸡,并连续传代3次,统计各代次实验动物的死亡率,评估脏器病变程度,应用PC R鉴定回收细菌。结果表明,猪源沙门菌在小鼠和雏鸡体内传代后毒力均呈增强趋势;鸡源沙门菌在小鼠体内传代后的毒力无明显变化,在雏鸡体内传代后毒力则呈现增强;人源沙门菌在小鼠体内传代后的毒力几乎无变化,在雏鸡体内传代后的毒力变化趋势不明显。结果提示,不同源沙门菌对不同宿主的致病性存在差异,猪源沙门菌不仅易感动物感染谱广、致病力强,而且对人类的危害性也更大。
推荐文章
不同源沙门氏菌对小鼠致病力的比较与毒力基因检测
沙门氏菌
猪源
鸡源
致病力
毒力基因
沙门菌致病相关毒力因子概述
沙门菌
毒力因子
毒力岛SPIs
毒性质粒pSLT
雏鸡沙门氏菌病的病原分离与鉴定
雏鸡
沙门氏菌
病原分离
鉴定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源5株沙门菌在小鼠与雏鸡体内传代的毒力比较
来源期刊 动物医学进展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沙门菌 小鼠 雏鸡 传代 毒力
年,卷(期) 2013,(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0,11
页数 6页 分类号 S852.612
字数 495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郁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140 887 14.0 23.0
2 刘军军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7 61 5.0 7.0
3 陈魏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3 5 1.0 2.0
4 李梦琦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1 0 0.0 0.0
5 周云 安徽农业大学动物科技学院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2)
共引文献  (123)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0(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4(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沙门菌
小鼠
雏鸡
传代
毒力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动物医学进展
月刊
1007-5038
61-1306/S
大16开
陕西杨陵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动物医学院
52-60
198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631
总下载数(次)
22
总被引数(次)
56446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