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快速方便地估算裂纹尖端的塑性区尺寸,以承受双向均匀拉伸的含有中心穿透裂纹的有限平板模型为研究对象,提出了一种基于裂纹最大张口位移确定硬化材料裂尖塑性区尺寸的简便方法.该方法以理想弹塑性材料提出的裂纹最大张口位移与裂尖塑性区尺寸间的函数关系为基础,考虑了材料硬化特性的影响,提出了仅与应变硬化指数相关的修正系数表达式,建立了不同外加载荷作用下基于裂纹最大张口位移确定硬化材料裂尖塑性区尺寸的简便方法,并分析了不同裂纹长度和不同屈服极限条件下方法的适用性.研究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消除裂纹长度、屈服极限和外加载荷等参数的影响,适用于任意材料的有限平板模型.
推荐文章
用光塑性方法研究I-Ⅱ复合型裂纹尖塑性区
光塑性
复合型裂纹
弹塑性
断裂力学
基于VMCOD确定裂尖反向塑性区尺寸的方法
反向塑性区尺寸
中心穿透裂纹
交变拉伸载荷
理想弹塑性
裂纹最大张口位移变化量
有限平板模型
压应力对裂尖塑性区影响的量化研究
裂尖塑性区
裂纹最大张口位移
理想弹塑性材料
中心穿透裂纹
压应力
拉压循环载荷
断裂故障研究中裂尖塑性区的影响及处理原则
应力强度因子
脆性断裂
塑性修正
裂纹尖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硬化材料裂尖塑性区尺寸简便计算方法研究
来源期刊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学科 交通运输
关键词 裂纹最大张口位移 中心穿透裂纹 裂尖塑性区尺寸 应变硬化指数 修正系数
年,卷(期) 2013,(12) 所属期刊栏目 船舶与环境工程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01-105
页数 分类号 U661.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黄一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122 586 12.0 16.0
2 陈景杰 大连理工大学船舶工程学院 15 134 6.0 11.0
3 李玉刚 大连理工大学深海工程研究中心 27 107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6)
共引文献  (14)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3)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7(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8(5)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裂纹最大张口位移
中心穿透裂纹
裂尖塑性区尺寸
应变硬化指数
修正系数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中科技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月刊
1671-4512
42-1658/N
大16开
武汉市珞喻路1037号
38-9
197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9146
总下载数(次)
26
总被引数(次)
88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