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建立稳定可靠的SAH动物模型后,根据大鼠脑底大血管的病理改变,研究亚低温对于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血管痉挛时脑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方法 (1)选择成年SD大鼠作为模型动物,采取改良的枕大池二次注血建立蛛网膜下腔出血模型.于二次注血后第5天进行研究,亚低温组用冰袋全身降温治疗另两组维持体温在正常范围.(2)应用激光多普勒(LDF)监测大鼠皮层脑血流的变化以及脑底大血管的病理改变证实血管痉挛的发生.(3)通过光镜、电镜研究对比脑底大血管的大体及超微结构变化,来探求亚低温对于迟发血管痉挛时脑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结果 大鼠基底动脉光镜结果发现亚低温及常温组均发生了明显的血管痉挛,表现为血管直径减小、管壁增厚、管腔周长减少、内弹力膜皱褶,同时可见痉挛血管细胞增殖现象明显.测量发现常温组基底动脉直径减少了50.59%,管壁厚度增加了159.27%,管腔内周长减少了62.50%.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常温组伴有大量内皮细胞的剥离导致内弹力膜的裸露,平滑肌细胞的坏死.亚低温组未见细胞膜破裂,紧密连接尚好,内弹力膜未见裸露,细胞连接未见明显改变,胞质中细胞器结构尚清晰,可见内质网、高尔基氏器、胞饮小泡、微丝及核糖体,细胞间连接未见明显损伤,仍可见缝隙连接.结论 亚低温治疗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减轻或减缓血管壁的病理改变,从而对维持脑供血、减轻因脑缺血造成的神经细胞损害起到积极的作用.
推荐文章
乌司他丁对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性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及其脑保护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
脑血管痉挛
乌司他丁
核因子-κB
脑保护
DETA/NO降低大鼠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微血管痉挛及早期脑损伤作用
蛛网膜下腔出血
早期脑损伤
微血管痉挛
二乙烯三胺/一氧化氮聚合物(DETA/NO)
一氧化氮
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脑血管痉挛的CT研究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体层摄影术,X线计算机
CT血管造影
灌注成像
PARP 抑制剂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型血管痉挛及炎症因子的影响
蛛网膜下腔出血
多聚腺苷二磷酸核糖聚合酶(PARP)
炎症反应
NF-κB信号通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亚低温对蛛网膜下腔出血后迟发血管痉挛时大鼠脑内大血管的保护作用
来源期刊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亚低温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大鼠 基底动脉
年,卷(期) 2013,(7) 所属期刊栏目 基础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1-745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469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60/cma.j.issn.1001-2346.2013.07.03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徐翔 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5 5 1.0 1.0
2 刘爱军 唐山工人医院神经外科 1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2)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亚低温
蛛网膜下腔出血
血管痉挛
大鼠
基底动脉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华神经外科杂志
月刊
1001-2346
11-2050/R
大16开
北京市丰台区南四环西路119号B区1号楼10层1001
18-56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68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66548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