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前工程界常采用的构件双重破坏机制不能准确反映钢杆件不同塑性程度时的破坏特征,且存在低估钢构件极限滞回耗能能力、不能反应非峰值变形对构件破坏的影响等缺陷,制约了对罕遇地震或强风等作用下钢结构的耗能能力及破坏机理的研究.建立了适用于钢杆件的基于变形和耗能的改进的双重破坏机制模型.该模型在较小塑性应变阶段采用基于低周疲劳理论的双重破坏机制非线性组合形式,在较大塑性应变阶段改进了Park-Ang破坏模型,从而可反映不同塑性程度的钢杆件破坏特征.利用一批钢杆件的低周疲劳试验对该模型进行了验证.结果表明,该模型能准确反映构件首次超越和累积耗能联合作用的破坏机理,对工程结构在强风或强震作用过程中结构工作状态的把握以及破坏机理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用价值.
推荐文章
结构钢成分对热变形淬火组织的影响
结构钢
热变形
淬火
显微组织
结构钢疲劳缺口系数研究
结构钢
疲劳缺口系数
计算公式
非线性破坏准则下的边坡稳定塑性极限分析
边坡稳定性
非线性破坏准则
上限定理
稳定系数
航空高强度结构钢及不锈钢防护研究与发展
高强度钢
不锈钢
代镉代铬技术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结构钢杆件基于变形和耗能的塑性破坏准则研究
来源期刊 振动与冲击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改进的双重破坏准则模型 变形 耗能 钢杆件 破坏机理
年,卷(期) 2013,(1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1-75
页数 5页 分类号 TU32
字数 448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瞿伟廉 武汉理工大学道路桥梁与结构工程湖北省重点实验室 213 4022 35.0 52.0
2 王锦文 11 7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改进的双重破坏准则模型
变形
耗能
钢杆件
破坏机理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振动与冲击
半月刊
1000-3835
31-1316/TU
大16开
上海市华山路1954号上海交通大学
4-349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841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12450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