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探讨小麦(Triticum aestivum)植株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组成特征.[方法]以黄淮麦区38个小麦栽培品种为试验材料,对其进行定量分析.[结果]38个小麦品种穗-长/株高比值平均为0.118 6,自倒1节开始,株高构成指数的变幅分别为0.524 2~0.6669、0.568 2~0.664 7、0.502 7~0.638 7、0.494 8 ~0.739 6,平均值分别为0.574 4、0.620 0、0.570 0、0.4061,其中只有倒2节间的Ⅰ值大于0.618,其余都小于0.618;节间粗度为穗下节0.45 cm,倒2节0.54 cm,倒3节0.53 cm,倒4节0.52 cm,倒5节0.46 cm,倒2节>倒3节>倒4节>倒5节>倒1节.[结论]该研究可为构建小麦相适应的株型结构,实现小麦超高产栽培提供指导.
推荐文章
不同小麦品种(系)株高及节间长度研究
小麦
株高
节间长度
株高构成指数
春小麦不同品种农艺性状与收获指数的灰色关联分析
灰色关联分析
农艺性状
收获指数
产量
稻茬小麦高产品种农艺质量性状与生产能力分析
小麦
高产
性状分析
生产能力
小麦株高构成因素与产量及其他性状相关性的研究
小麦
株高构成因素
产量
相关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38个小麦品种株高构成指数与节间粗度分析
来源期刊 安徽农业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节间粗度
年,卷(期) 2013,(17) 所属期刊栏目 农艺·园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7454-7455,7472
页数 3页 分类号 S512
字数 1898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傅兆麟 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1 109 7.0 9.0
2 朱有才 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13 18 2.0 3.0
6 王甜 淮北师范大学生命科学学院 2 3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3)
共引文献  (41)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4)
二级引证文献  (2)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9(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小麦
株高构成指数
节间粗度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安徽农业科学
半月刊
0517-6611
34-1076/S
大16开
安徽省合肥市农科南路40号
26-20
196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8281
总下载数(次)
236
总被引数(次)
436536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