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国画是我国艺术的精粹,它以笔墨为工具,以写意为灵魂.在几千年的发展历史中,中国绘画形成自己固有的根基,那就是博大精深的笔墨精神和写神精神.本文通过对齐白石画《虾》“三变”过程的剖析,引出各个历史时期对“形神”关系的态度,反映在历史进程中形与神之间的相互对立和相互统一.魏晋时期顾恺之的“形神论”为中国形神观的形成作了极为重要的准备,五代两宋时期,随着文化经济等的发展,“形神兼备”形成了此期最重要的表现形态,画工画的精工谨严受到士大夫文人观念的批判.到了元代以赵孟頫为首的士大夫文人在“复古”的旗帜下,以“写心”为表现标志走向了以“神似”为主体的观念.到明清时期,强调笔墨的表现作为创作主体,主观精神的表现重点,忽视“形”的表现,最终导致绘画主体精神的衰微;西方文化的冲击令许多有识之士痛感国事萎顿,绘画形式的陈陈相因,创新精神萎靡,提倡绘画表现现实及人生,以西方写实绘画改良中国画.在这种形势下,一批对民族文化有着深切感受的知识份子,以吴昌硕、陈师曾、齐白石、黄宾虹等为代表主张在拓宽文化视野的前提下,发掘传统文化中积极有益的因素,特别是具有民族艺术精神的形神观,与改良派形成了一大对比,走出了一条民族文化精神和性格和谐发展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