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滑坡的形成和发展往往与地表水和地下水活动相关,本文深入分析了秦巴山区十天高速某富水滑坡的成因机理,预测了公路开挖后滑坡的变形破坏模式并制定了相应的治理方案;通过施工期间监测资料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验证了其变形破坏模式并总结了治理工程实施过程中滑坡各阶段变形特点.提出对于地下水来源丰富的大型覆盖层滑坡,其蠕变特性与黏性土的流变性及自身的应力状态有关,滑体中黏粒含量越高、塑性指数越大、含水量越高,土的流变性越强,滑坡蠕动变形越明显;该类滑坡仅采取支挡和地表排水措施难以有效控制其变形发展,需辅以泄水隧洞等地下排水工程,改变地下水渗流场,提高滑带有效应力,方可稳定滑坡;大型深层覆盖层滑坡即使采用抗滑桩等支挡工程进行预加固,随着开挖的加深,坡体应变能释放,将形成新的塑性区,滑面的发展遵循“渐进破坏”理论,逐步向下发展,治理工程需兼顾多层滑面的影响.
推荐文章
秦巴山区滑坡发育规律研究
滑坡
发育规律
防治对策
秦巴山区
陕南秦巴山区栎类资源消长分析
栎类资源
利用消耗途径
生长潜力
秦巴山区
秦巴山区野板栗资源现状调查
秦巴山区
野生板栗
资源调查
保护建议
秦巴山区能源植物资源及利用潜力调查
秦巴山区
生物能源
能源植物
资源调查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秦巴山区富水公路滑坡监测分析及工程效果研究
来源期刊 工程地质学报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秦巴山区 富水滑坡 流变性 泄水隧洞 塑性区 渐进破坏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地质灾害与斜坡稳定性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4-29
页数 6页 分类号 P642
字数 4397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赵冬 8 73 3.0 8.0
2 蔡庆娥 12 126 5.0 11.0
3 刘卫民 7 91 3.0 7.0
4 尉学勇 6 135 4.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2)
共引文献  (176)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9)
同被引文献  (34)
二级引证文献  (1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4(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4)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7(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5)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9(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20(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秦巴山区
富水滑坡
流变性
泄水隧洞
塑性区
渐进破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工程地质学报
双月刊
1004-9665
11-3249/P
大16开
北京北土城西路19号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82-296
199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58
总下载数(次)
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