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海拔3762 m的高寒荒漠地带,以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和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作为研究对象,每种垫状植物选取9个直径约50 cm的垫状植丛,分别测定植丛覆盖下土壤的养分、物理结构、水分和温度等指标,并以邻近无垫状植物生长区域的土壤为对照,试图揭示2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其覆盖下土壤微环境的改变.研究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其冠层下土壤的养分含量,囊种草覆盖下土壤的有机质、全氮、速效氮、速效磷和速效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27.91% (P>0.05),12.02%(P>0.05),107.38%(P<0.01),63.74% (P<0.01)和22.36%(P<0.01);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速效磷、全磷、速效氮、速效钾和全钾含量分别比对照提高了12.24%(P>0.05),3.68%(P>0.05),55.42% (P<0.05),4.6%(P<0.05)和2.89% (P<0.05).同时,2种垫状植物均改善了其覆盖下土壤的物理结构,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降低了土壤容重达15.34%和7.45%,且降低程度在两者间差异显著(P<0.05).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覆盖下土壤的非毛管孔隙度、毛管孔隙度、总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分别比对照提高了87.73%和60.04%,29.79%和15.40%,34.04%和20.37%,80.55%和54.80%.其中,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非毛管孔隙度和土壤通气度的改善最为显著.此外,2种垫状植物也不同程度地提高了其覆盖下土壤的各水分条件指标,其中,对滞留贮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大,囊种草和垫状驼绒藜分别将其提高了87.73%和60.04%,其次是最大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8.50%和29.88%,毛管持水量分别提高了53.45%和27.20%,最小持水量提高了47.66%和25.51%,2种垫状植物对土壤含水量的提高程度最小,分别提高了14.76%和3.66%.并且,2种垫状植物均提高了土壤的最低温度,并降低了土壤的最高温度,使其覆盖下的土壤维持在一个较为固定的温度范围内.结果表明,2种垫状植物均不同程度地改善了土壤微环境,对于土壤微环境的修饰作用均表现为紧实型垫状植物囊种草优于松散型垫状植物垫状驼绒藜,说明紧密的垫状结构是垫状植物修饰土壤微环境的主要原因.
推荐文章
浅谈工程造价审计的两种类型
工程预结算审计,工程项目投资审计
区别
影响
垫状植物囊种草对群落物种多样性的影响
垫状植物
囊种草
物种多样性
苏北大丰生态工程区两种植物群落土壤酶活性比较
海滨湿地
芦苇群落
互花米草群落
土壤酶活性
土壤理化因子
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两种类型营养不良评价方法的比较研究
肾透析
营养不良
炎症
营养不良-炎症评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两种类型垫状植物对土壤微环境修饰作用的比较
来源期刊 草业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垫状植物 囊种草 垫状驼绒藜 土壤微环境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23-130
页数 8页 分类号 S157.4+31
字数 6434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1686/cyxb20140115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刘晓娟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28 75 5.0 7.0
5 陈年来 甘肃农业大学资源与环境学院 187 2107 24.0 35.0
6 田青 甘肃农业大学林学院 76 304 8.0 1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91)
共引文献  (72)
参考文献  (2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40)
二级引证文献  (35)
198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3(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4(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5(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6(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7(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8(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9(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10(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1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3(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6(9)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7(1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6)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6)
2020(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垫状植物
囊种草
垫状驼绒藜
土壤微环境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草业学报
月刊
1004-5759
62-1105/S
大16开
兰州市嘉峪关西路768号(兰州市61号信箱)
54-84
199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091
总下载数(次)
7
总被引数(次)
813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