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明确导致广东省霸王花Hylocereus undatus褐腐病的病原种类.[方法]通过病组织分离、致病性测定、形态学观察及rDNA序列分析等方法对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病原进行了种类鉴定.[结果和结论]在PDA培养基上,病原菌的菌落为深灰色,绒毛状.产生2种类型的节孢子:一种为浅色、薄壁的柱状孢子,大小为(5.00~10.69)μm ×(2.61~4.52)μm;另一种为褐色、厚壁、圆形或椭圆形、基部平截、成链的孢子,大小为(5.15~12.39)μm ×(3.87~6.07)μm.应用真菌通用引物ITS1和ITS4进行PCR,获得该病原菌579 bp的18S-28S rDNA ITS序列. BLAST结果显示,该序列与Neoscytalidium dimidiatum火龙果菌株的18S-28S rDNA ITS序列相似性最高,为99%~100%.这些研究结果表明,引起广东省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菌为N.dimidiatum.
推荐文章
李褐腐病病原菌的分离和鉴定
李褐腐病
美澳型核果褐腐病菌
分离
鉴定
石榴果腐病病原的分离鉴定
石榴
石榴垫壳孢
黑曲霉
分离鉴定
序列分析
云南三七根腐病病原细菌的鉴定
三七根腐病
产吲哚金黄杆菌
病原细菌鉴定
云南省
甘薯基腐病病原鉴定及生长特性测定
甘薯基腐病
甘薯间座壳菌
系统进化分析
生物学特性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霸王花褐腐病的病原鉴定
来源期刊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霸王花 褐腐病 病原鉴定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植物保护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0-63
页数 4页 分类号 S436.418.11
字数 2933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汤亚飞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9 154 8.0 11.0
2 何自福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71 774 15.0 25.0
4 杜振国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5 37 4.0 5.0
5 佘小漫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33 162 8.0 11.0
6 罗方芳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5 399 11.0 19.0
7 蓝国兵 广东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 20 63 5.0 7.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7)
共引文献  (128)
参考文献  (1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
同被引文献  (25)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2(5)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2)
2018(3)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3)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霸王花
褐腐病
病原鉴定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华南农业大学学报
双月刊
1001-411X
44-1110/S
大16开
广州五山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编辑部
195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705
总下载数(次)
5
总被引数(次)
47288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