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病证关系是中西医结合医学的一个重大科学问题.“同病异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对中西医结合和中医现代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但目前在实际应用中往往被曲解:过分强调患者个体间的差异,而忽略同一疾病患者的基本病变,弱化对患者共性改变的辨证和治疗.“同病类证”的病证关系理论则将“同病异证”和辨证“微观化”紧密结合,通过对发病机制的认识来挖掘中医的核心病机;对基本病变的分析来辨析中医的主证;以“方证相应”理论来确立主方,指导主证的治疗;同一疾病患者个体间的差异,则可辨为共同主证下的“类证”,并以主方为基础加减组成不同的“类方”治疗.“同病类证”较好地揭示了病和证之间的内在联系,完善和发展了“同病异证”的中西医结合研究思路和方法,是对中西医结合病证关系理论的重要创新.
推荐文章
同病异证理论源流及其内涵
同病异证
整体观念
体质
重视异病类证与异病类治的诊疗思维方式
病证结合
以证统病
异病同证
异病同治
异病类证
异病类治
同证异治研究现状
同证异治
同病异治
异病同治
漫谈阳痿肾阳虚证"同证异治"
"同证异治"
阳痿
肾阳虚证
赞育丹
五子衍宗丸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从“同病异证”到“同病类证”
来源期刊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学科
关键词 中西医结合 同病异证 同病类证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论坛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9-12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4431字 语种 中文
DOI 10.7661/CJIM.2014.01.0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自尹 89 2359 31.0 44.0
2 王文健 复旦大学中西医结合研究所 90 1375 20.0 3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0)
共引文献  (117)
参考文献  (8)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
同被引文献  (85)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6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6(1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8)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8(1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3)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20(6)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中西医结合
同病异证
同病类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
月刊
1003-5370
11-2787/R
大16开
北京西苑操场1号
2-52
198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8983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14672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