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研究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点,揭示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机制.方法 选取24例接受颈动脉内膜剥脱手术的患者的颈部血管斑块,进行HE染色及CD31、CD34以及FVIII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根据病理表现对斑块进行分类,观察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征.结果 24枚斑块中,13枚具有巨大脂质核心、较薄的纤维帽以及斑块内出血及继发血栓形成的为不稳定斑块,镜下可见不稳定斑块内大量炎症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和微小血管.CD31、CD34以及FVIII抗体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显示斑块内微小血管为新生血管.结论 不稳定斑块内可见大量炎症细胞、泡沫细胞、细胞外脂质和新生血管,提示炎症反应、细胞凋亡和坏死、血管新生等病理过程与不稳定斑块的形成和发展密切相关.
推荐文章
不稳定斑块病理生理学的基因水平研究
不稳定斑块
病理生理
基因水平
不稳定斑块内形成易损血管机制的研究进展
动脉粥样硬化
不稳定斑块
易损斑块
新生血管
缺血性脑卒中病人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与颈动脉斑块不稳定性的相关研究
缺血性脑卒中
血清妊娠相关蛋白A
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
不稳定性
运用CTA评价冠脉不稳定斑块的价值及相关危险因素分析
急性冠脉综合征
CT冠脉成像
冠状动脉造影
不稳定斑块
超敏C-反应蛋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颈部血管不稳定斑块的病理特点
来源期刊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不稳定斑块 病理特点 炎症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年,卷(期) 2014,(7)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与经验总结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9-62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43
字数 271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军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41 222 11.0 14.0
2 顾学文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病理科 31 100 6.0 7.0
3 李晓波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13 97 4.0 9.0
4 陈蓓蕾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神经内科 14 42 4.0 6.0
5 蒋记心 扬州大学临床医学院病理科 4 22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9)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2)
同被引文献  (42)
二级引证文献  (64)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5)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2)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2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19(22)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8)
2020(15)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5)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不稳定斑块
病理特点
炎症
细胞凋亡
血管新生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风与神经疾病杂志
月刊
1003-2754
22-1137/R
大16开
长春市新民大街519号
12-100
1984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93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5031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