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评估植入新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可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本中心植入永久性人工心脏起搏器患者101例,分为新型导线组(n=25)和传统导线组(n=76),新型导线组患者植入Medtronic 3830导线3根,5086MRI导线14根(包括心房、心室导线),Boston Scientific4471导线15根;传统导线组患者植入心室主动固定导线76根,心房被动固定导线58根,测量植入后各相关起搏参数,手术时间,曝光时间及心室导线过三尖瓣的次数,并常规随访。结果两组导线的阈值[(0.62±0.14)V、(0.63±0.17)V]、振幅[(11.29±4.28)mV、(12.74±6.08)mV]、阻抗[(767.68±132.73)Ω、(815.14±182.46)Ω]、电流[(0.77±0.19)mA、(0.85±0.33)mA]、斜率(2.46±1.07、2.84±1.02)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起搏导线损伤电流[(6.83±1.57)mV、(6.61±1.87)mV]、植入手术时间[(44.20±4.65)min、(43.42±5.55)min]、曝光时间[(3.24±1.04)min、(3.33±1.05)min]、导线过三尖瓣次数(1.36±0.57、1.34±0.63)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三种新型起搏导线植入时均未发生并发症,4471导线出现1例术后完全脱位。1年时随访两组导线的阈值、振幅、阻抗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结论新型起搏导线均符合起搏器植入要求,未增加手术时间和曝光时间,植入安全。
推荐文章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行右室流出道室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心脏起搏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流出道
心室间隔
主动固定电极导线的应用研究
主动固定电极
心脏起搏
心电图
主动固定电极在右室高位间隔部起搏的临床应用
心血管病学
主动固定电极
右室间隔部
心脏起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新型主动固定起搏导线的临床应用
来源期刊 心电与循环 学科
关键词 主动固定导线 阈值 P/R振幅 阻抗 损伤电流
年,卷(期) 2014,(1) 所属期刊栏目 论著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5-38,49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475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沈法荣 28 50 4.0 5.0
2 汪一波 临安市人民医院心内科 9 40 5.0 6.0
3 陈继升 310013杭州市 浙江医院心内科 2 8 2.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5)
共引文献  (5)
参考文献  (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8)
二级引证文献  (3)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20(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主动固定导线
阈值
P/R振幅
阻抗
损伤电流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心电与循环
双月刊
2095-3933
33-1377/R
大16开
杭州市武林广场浙江省科协大楼10楼
32-61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99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506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