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 探讨浅针山根穴治疗原发性失眠(PI)的中枢作用机制. 方法 对10例PI患者(治疗组)在浅针治疗前后及10例健康者(对照组)进行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技术(flMRI)扫描,比较2组之间及治疗组治疗前后脑区功能连接差异情况. 结果 治疗组与对照组比较,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中回、右侧中央前回、双侧中央后回、左侧楔前叶、右侧顶上小叶;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主要有左侧脑岛、左侧前扣带回、右豆状核、左侧尾状核.治疗组治疗后与治疗前比较,功能连接增强的脑区主要有双侧脑岛、双侧脑干、左侧尾状核、双侧扣带回;功能连接减低的脑区主要有双侧额中回、右侧楔前叶. 结论 PI患者存在情绪回路功能的异常;浅针刺激山根穴能改善情绪回路的功能,可能是浅针治疗PI的中枢机制之一.
推荐文章
原发性失眠患者大脑背外侧前额叶的异常静息态功能连接
原发性失眠
背外侧前额叶
静息态功能连接
抑郁症的静息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研究进展
抑郁症
静息态
磁共振成像,功能性
基于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的原发性失眠研究
原发性失眠
多模态功能磁共振成像
神经网络
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
汉密顿抑郁量表
汉密尔顿焦虑量表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浅针山根穴治疗原发性失眠静息态功能磁共振研究
来源期刊 福建中医药大学学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浅针 山根穴 原发性失眠 功能磁共振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5-9
页数 5页 分类号 R246.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郑美凤 76 284 9.0 14.0
2 何芙蓉 30 205 9.0 13.0
3 林煜芬 4 19 1.0 4.0
4 郑国尧 5 18 1.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浅针
山根穴
原发性失眠
功能磁共振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康复学报
双月刊
1004-5627
35-1329/R
大16开
福州市闽侯上街华佗路1号
34-59
199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65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1798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