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当健康的定义发展到今天的生理—心理—社会模式之时,道德的健康被世界卫生组织提到了一个重要的位置.中国的儒家学说在塑造道德的人格和如何理解并达成个人的人生意义上有很多重要资源.本文以孟子和荀子的思想联结为出发点,探寻以道德情感为成人依托的孟子和以理性认知为成人依托的荀子在培植中国人的人格上各自提供的独特价值.将孟荀结合起来考察,可以更好地理解儒家文化在中国人的人格塑造上的影响,并通过情感生命的安顿和社会角色的落实来解决日常生活与道德情感及其冲突下的心理问题.
推荐文章
新视角--病人可以成为心理治疗师吗?
病人
心理治疗师
专业培训
心理治疗整合的取向及新趋势
心理治疗整合
取向
新趋势
文化与心理治疗
文化
心理疗法
发展中国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情与理之间:孟荀思想的心理治疗意义
来源期刊 中国哲学史 学科
关键词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先秦文献与思想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28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桦 3 11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儒家
孟子
荀子
人格
心理治疗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哲学史
双月刊
1005-0396
11-3042/B
大16开
北京建内大街5号
2-394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418
总下载数(次)
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