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文学伦理学批评把伦理意义上的人看成是“一种斯芬克斯因子的存在”,由人性因子与兽性因子组成。文章运用文学伦理学批评方法,通过对《哈利·波特》系列中哈利和伏地魔两个主要人物在社会化过程中做出的伦理选择及其背后的动因进行考察,认为哈利与伏地魔被建构成一对具有同源结构的镜像人物,其中一个是“善”的体现,另一个是“恶”的化身。他们二者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是一种相互寄托、相互依存的共生关系。这对相互对立又相互依存的镜像人物,恰如一个硬币的正反两面,可以象征性地看成是一个人兽同体的斯芬克斯因子:伏地魔代表斯芬克斯的兽身,象征着被欲望驱动、表现为自然意志的兽性因子;而哈利则代表斯芬克斯的人头,象征着受伦理意识控制、表现为理性意志的人性因子。在小说结尾,哈利所代表的正义力量对伏地魔所代表的邪恶力量的胜利,隐喻着哈利人格发展过程中人性因子对兽性因子的胜利,即人性因子有效地制约了兽性因子,使他获得理性的成熟,走向人格的完善。
推荐文章
斯芬克斯"外形"的阐释
进化
复杂人性
狞厉之美
通天地
基于静态贝叶斯博弈的攻击预测模型
静态贝叶斯博弈
博弈论
攻击预测
入侵检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哈利·波特》中的善恶斗争与斯芬克斯因子博弈
来源期刊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学科
关键词 《哈利·波特》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年,卷(期) 2014,(5) 所属期刊栏目 文学?语言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6-43
页数 8页 分类号
字数 13171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晓兰 南昌工程学院外国语学院 23 42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6)
共引文献  (296)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5)
二级引证文献  (0)
195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哈利·波特》
人性因子
兽性因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南昌工程学院学报
双月刊
1006-4869
36-1288/TV
大16开
江西省南昌市天祥大道289号,南昌工程学院学报编辑部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353
总下载数(次)
9
总被引数(次)
6291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