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为了揭示高原切变线的动、热力等特征,进一步认识高原切变线线演变机制,应用MICAPS资料、NCEP 1°×1°再分析资料和风云卫星红外亮温资料,选取出现在初夏(2008年5月19-22日)、盛夏(2007年7月1-3日)和夏末(2009年9月19-21日)的三次高原切变线个例,对夏季高原切变线不同时期、不同发展阶段的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影响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当切变线两侧南北风速减弱,特别是北风风速减弱时,切变线过程趋于减弱.冷暖空气势力强弱影响切变线所处位置,初夏和盛夏切变线位置偏北,夏末切变线位置偏南.(2)切变线活动期间有正涡度、辐合上升运动与切变线配合.当切变线减弱消失,辐合带先于正涡度带减弱消失.切变线附近多正涡度中心和辐合中心,可能与低涡活动有关.盛夏和夏末切变线正涡度辐合中心东移特征明显,辐合上升区更为偏东且较强.(3)切变线附近通常有TBB<-20℃的带状或块状区域,切变线维持发展阶段,TBB进一步降低,盛夏切变线和形成初期的夏末切变线多TBB低值中心,对流活动比较旺盛.(4)由于地形的阻挡和加热,高原东坡和南坡是大气不稳定能量聚集地.盛夏在切变线附近近地层聚集的高温、高湿能量明显.初夏切变线引发的降水以稳定性降水为主,降水量小,呈零散分布,盛夏和夏末切变线引发降水其对流不稳定降水特征明显,带来的降水更强、范围更广,呈带状分布在切变线附近.(5)500 hPa切变线也是水汽聚集带,切变线附近上空的水汽和不稳定能量聚集,正涡度东传和对流发展是切变线引发强降水的重要机制.
推荐文章
一次高原低涡与高原切变线演变过程与机理分析
高原低涡
高原切变线
演变过程
机理分析
高原切变线与高原低涡相互作用的研究现状与展望
高原切变线
高原低涡
切变
变形
相互作用
夏半年青藏高原切变线对青海高原影响研究
高原切变线
高原
夏半年
青海
一次台风低压倒槽和切变线接连影响的暴雨过程分析
暴雨
台风低压
倒槽
低槽
切变
偏东气流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三次高原切变线过程演变特征及其对降水的影响
来源期刊 高原气象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高原切变线 演变特征 降水机制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15-625
页数 分类号 P44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7522/j.issn.1000-0534.2013.00023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何光碧 52 648 13.0 2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53)
共引文献  (165)
参考文献  (17)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2)
同被引文献  (208)
二级引证文献  (96)
195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6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1)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8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2(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4(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7(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2000(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2(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200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6(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200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9(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2010(5)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7)
201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3(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4(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5(7)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6(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7(19)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5)
2018(22)
  • 引证文献(6)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9(46)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39)
2020(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高原切变线
演变特征
降水机制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高原气象
双月刊
1000-0534
62-1061/P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东岗西路322号
54-43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277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7547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