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山区强对流天气的发生条件十分复杂.选取2012年7月5日发生在浙江南部山区的一次短飑线天气过程,分析加密自动站、多普勒雷达和FY2E的TBB资料,并借助数值模拟手段,研究山地强对流天气发生发展的条件.利用自动站资料、叠加雷达和TBB资料,进行地面中尺度分析,对地面散度场特征进行了统计和分类,分析与山地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关系,揭示山地强对流发生发展的前期特征.结果表明,来自东面海洋的东南气流易于在迎风坡前形成中尺度辐合区,这些低层辐合区是触发对流的有利条件.流场的辐合往往在回波单体出现前20 min就已经存在.地面辐合线可造成低云的出现.中尺度山地触发了山地附近对流并沿着山地出现的辐合点和辐合线排列发展,最终形成中尺度的飑线,产生强对流天气.
推荐文章
2009年6月河南一次飑线过程的成因分析
飑线
干侵入
干线
垂直风切变
2013年6月30日黑龙江南部飑线过程分析
飑线
卫星云图
多普勒雷达
2014年3月广东一次飑线过程观测及数值模拟分析
飑线
数值模拟
雷达回波
后侧入流急流
冷池
2015年4月2日江西一次强飑线天气过程分析
飑线
中尺度对流系统
对流潜势
触发条件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2012年7月发生于浙南山地的短飑线过程研究
来源期刊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强对流天气 山地 辐合
年,卷(期) 2014,(4) 所属期刊栏目 地球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58-467,476
页数 11页 分类号 P458
字数 952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785/j.issn.1008-9497.2014.04.01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朱佩君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17 270 9.0 16.0
2 翟国庆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89 1065 19.0 28.0
3 张莹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31 184 7.0 12.0
4 黎慧琦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1 2 1.0 1.0
13 苏涛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4 5 2.0 2.0
14 尹金方 浙江大学地球科学系 3 35 2.0 3.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3)
共引文献  (26)
参考文献  (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8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强对流天气
山地
辐合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
双月刊
1008-9497
33-1246/N
大16开
杭州市天目山路148号浙江大学
32-36
195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051
总下载数(次)
2
总被引数(次)
2446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