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民初的中国社会,处于对传统文化批判与重建,对西方现代思潮接受与改造的过程.如果说“五四’’之前,人们对中国文学的剖析是一个量的积累,那么随着“民主”“科学”“自由”“平等”口号的喊出,一部分知识分子的文学讨论与教育实践,很快将质变的焦点迅速聚集到了现代性人格的树立上来.1916年,顾树森在《中华教育界》发表《人格教育学说》,提出近世兴起的人文主义、古典主义、个人主义等思潮,均不能满足现代人格发展的需要,尤其是物质文明进步带来了诸多现代社会的弊端,因此有必要在教育界提倡养成完全之人格.特别是当20世纪以来民国政府对教育制度的改革,为处于社会转型期的“过渡人’’提供了一个重新审视自我和建构精神世界的契机.这群知识分子从探索民族危亡、社会出路开始,在异质文化的激烈碰撞中,逐渐形成了他们在政治、经济、教育、文化等领域对“现代人”的理解.
推荐文章
论鲁迅的改造国民性思想
鲁迅
改造国民性
思想
现代人的培养与教育创新
现代人
培养
教育创新
鲁迅教育思想片论
鲁迅
教育思想
启蒙主义
立人
试论现代人的精神建构与教育
现代人
精神建构
教育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论鲁迅的“现代人”文学教育思想
来源期刊 文艺争鸣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4,(3) 所属期刊栏目 作家作品论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1-174
页数 4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孙华泽 东北师范大学文学院 3 1 1.0 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文艺争鸣
月刊
1003-9538
22-1031/I
16开
长春市自由大路509号
12-99
198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056
总下载数(次)
12
总被引数(次)
2462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