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用光学显微镜和扫描电镜研究鞭式达丁屯氏菌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L3)和秀丽隐杆线虫的动态作用.将鞭式达丁屯氏菌接种在0.2 g/L玉米粉培养基中,培养7d后,加入试验线虫,在虫体刚被捕捉时即开始记为0h,此后分别于第1、2、3、4、6、8、12、16、20、24、36和48小时取样观察.结果显示,该菌培养后可自发形成捕食结构;加虫30 min后即有虫体被捕捉;捕捉后第4小时,菌丝侵入秀丽隐杆线虫导致死亡,而捻转血矛线虫L3被菌丝侵入致死亡则需要20~24 h;捕捉后第24小时,整个秀丽隐杆线虫被菌丝侵占并完全消化;而捻转血矛线虫L3则需要36h被菌丝完全侵占,48 h被完全消化.以上结果为进一步探讨捕食线虫性真菌的杀虫机理提供科学依据.
推荐文章
秀丽隐杆线虫-耐药铜绿假单胞菌感染模型的建立
秀丽隐杆线虫
耐药铜绿假单胞菌
感染模型
铜绿假单胞菌与秀丽隐杆线虫互作研究进展
秀丽隐杆线虫
铜绿假单胞菌
侵染
免疫反应
壬基酚溶液暴露对秀丽隐杆线虫的毒性研究
壬基酚
秀丽隐杆线虫
生态毒理
基于秀丽隐杆线虫耐药菌感染模型筛选活性化合物
筛选模型
秀丽隐杆线虫
耐药菌
抗感染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鞭式达丁屯氏菌对捻转血矛线虫感染性幼虫及秀丽隐杆线虫作用的动态观察
来源期刊 中国兽医科学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捕食线虫性真菌 鞭式达丁屯氏菌 捻转血矛线虫 秀丽隐杆线虫 生物防治
年,卷(期) 2014,(11)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119-1126
页数 8页 分类号 S852.66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康英 43 272 9.0 15.0
2 王冬梅 39 108 6.0 9.0
3 徐春兰 4 1 1.0 1.0
4 秦鸽鸽 2 0 0.0 0.0
5 王慧 4 8 2.0 2.0
6 刘伟 5 1 1.0 1.0
7 王波波 12 6 1.0 1.0
8 李亚琼 1 0 0.0 0.0
9 李禤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14)
共引文献  (6)
参考文献  (1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捕食线虫性真菌
鞭式达丁屯氏菌
捻转血矛线虫
秀丽隐杆线虫
生物防治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兽医科学
月刊
1673-4696
62-1192/S
大16开
甘肃省兰州市盐场堡徐家坪1号
54-33
197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432
总下载数(次)
6
总被引数(次)
36013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