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首先在考虑锂离子电池极片中反应电流密度、活性物质浓度等参数空间差异的前提下,建立了电池热生成速率的数学模型.然后基于模型对锂离子电池在不同充放电电流和荷电状态(SOC)下的生热速率进行了仿真.结果表明:可逆热与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均随充放电电流的增大而增大;SOC的变化主要影响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对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则无显著影响;锂离子电池在相同SOC和电流下进行充放电时,非可逆热的生成速率基本相等且均表现为放热,可逆热的生成速率也基本相同但分别表现为吸热和放热.最后在Arbin台架上测量了锂离子电池以不同电流进行恒流充电、恒流放电和循环交替充放电时电池温度的瞬变过程,并与相应工况下电池温度的仿真结果进行了对比.结果表明:所建立的生热速率模型能合理模拟锂离子电池温度的动态变化;锂离子电池持续进行充放电时可逆热对电池的温度变化有较大影响,尤其在电池充放电电流较小时更为明显,但锂离子电池在某一SOC附近交替充放电时可逆热对电池的温度变化则无明显影响.
推荐文章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试验的安全防护措施
锂离子
动力电池
环境试验
性能试验
电动汽车(道路车辆)
电动汽车锂离子电池试验的安全要素分析
锂离子
动力电池
环境试验
性能试验
电驱动道路车辆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在电动汽车中的应用
锂离子电池管理系统
电量状态
健康状态
使用寿命状态
动力锂离子电池仿真模型研究进展
数值模拟
模型
电化学
热力学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电动汽车用锂离子电池生热速率模型
来源期刊 汽车工程 学科
关键词 锂离子电池 生热速率 可逆热 非可逆热
年,卷(期) 2014,(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74-180
页数 7页 分类号
字数 6344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兴虎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66 635 15.0 22.0
2 宋凌珺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15 86 6.0 8.0
3 朱聪 北京航空航天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 4 40 3.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1)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6)
同被引文献  (46)
二级引证文献  (37)
198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4)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3)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18(1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0)
2019(16)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8)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6)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锂离子电池
生热速率
可逆热
非可逆热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汽车工程
月刊
1000-680X
11-2221/U
大16开
北京市西城区莲花池东路102号天连大厦1003室
2-341
1979
chi
出版文献量(篇)
4728
总下载数(次)
23
总被引数(次)
6664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