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土壤压实和缺水成为制约华北平原作物产量的2个重要因素,为了提高半干旱地区旱地对自然降水的利用率,打破犁底层,达到节约用水、提高作物产量的目的,该文于2011年至2013年,在济宁进行了深松和当地旋耕2种耕作方式对土壤物理性质和玉米产量影响的试验研究。试验采用随机化完全区组设计,并采用方差分析评价不同耕作方式的耕作效果。试验结果表明,除了表层土(0~15 cm),在作物的所有生长时期,深松耕作下的土壤容重和紧实度明显小于旋耕,尤其是玉米吐丝期。另外,在玉米吐丝期,深松下的25~35 cm土层含水量比旋耕高出9.45%(2012年)和8.64%(2013年)。深松能显著提高玉米产量达6.08%~7.23%,但2种耕作方式对玉米的千粒质量影响相差不大。该研究对为华北平原提供一种更可持续的耕作方式—深松耕作具有重要意义。
推荐文章
华北典型区域土壤耕作方式对土壤特性和作物产量的影响
小麦玉米一年两熟
高产区
中低产区
耕作方式
土壤容重
产量构成
水分利用效率
耕作措施对土壤特性及作物产量的影响
耕作
覆盖
玉米
水分利用效率
苗带深松条件下秸秆覆盖对春玉米土壤水温及产量的影响
玉米生长发育
秸秆覆盖量
秸秆覆盖方式
土壤水温
产量
深松与包膜尿素对玉米田土壤氮素转化及利用的影响
玉米
包膜尿素
深松
氮素转化
产量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深松对土壤特性及玉米产量的影响
来源期刊 农业工程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土壤 作物 耕种 容重 坚实度 含水量 产量
年,卷(期) 2014,(23) 所属期刊栏目 农业装备工程与机械化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5-69
页数 5页 分类号 S225.91+2
字数 955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1002-6819.2014.23.009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李霞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89 576 15.0 22.0
2 王维新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106 941 17.0 26.0
3 张东兴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96 2092 26.0 42.0
4 崔涛 中国农业大学工学院 49 1279 21.0 35.0
5 汤明军 石河子大学机械电气工程学院 11 150 6.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13)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26)
同被引文献  (272)
二级引证文献  (192)
199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9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9(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2(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8)
  • 引证文献(3)
  • 二级引证文献(5)
2017(1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7)
2018(43)
  • 引证文献(11)
  • 二级引证文献(32)
2019(10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00)
2020(5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48)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壤
作物
耕种
容重
坚实度
含水量
产量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农业工程学报
半月刊
1002-6819
11-2047/S
大16开
北京朝阳区麦子店街41号
18-57
1985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6403
总下载数(次)
36
总被引数(次)
395062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