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应用药动学与药效学( PK-PD)结合模型,研究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与药效学过程。方法给10例健康受试者静脉滴注雷贝拉唑20 mg,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血浆雷贝拉唑浓度,DAS 2.0版软件计算药动学参数;同时监测24 h胃内pH,采用间接反应药效抑制的PK-PD结合模型对药效学参数进行拟合。结果雷贝拉唑在健康受试者体内的主要药动学参数 t1/2为(60.5±17.3)min、Cmax为(1299.1±201.0)ng·mL-1、AUC0-τ为(106.4±26.0)mg·min·L-1。间接反应抑制模型拟合的主要药效学参数分别为Kin=(8.200±3.362)h-1,Ke=(1.080±0.378)h-1,IC50=(0.286±0.129)mg·L-1,Imax=(6.93±2.15)(以pH计)。结论雷贝拉唑在健康志愿者体内药动学符合一房室静脉滴注模型,药效学过程符合间接反应抑制结合模型的特征,用该模型计算得到的方程能有效建立起雷贝拉唑血药浓度与效应间的对应关系。
推荐文章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模型的研究进展
药动学
药效学
药动学-药效学模型
临床试验
伏立康唑的药效学研究评价
伏立康唑
侵袭性真菌感染
药效学
治疗药物监测
新药研发中群体药动学/药效学研究的一般考虑
新药研发
定量药理学
群体药动学
药效学
量效关系
专家共识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雷贝拉唑抑制胃酸分泌的药动学-药效学结合研究
来源期刊 医药导报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雷贝拉唑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 抑制模型/间接反应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药物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699-702
页数 4页 分类号 R975|R969.1
字数 2917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870/yydb.2014.06.002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孟玲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56 379 11.0 16.0
2 王永庆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40 229 10.0 12.0
3 郝琨 中国药科大学药物代谢与动力学研究中心 20 185 6.0 13.0
4 张宏文 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药学部 26 114 6.0 9.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5)
共引文献  (15)
参考文献  (4)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3)
同被引文献  (19)
二级引证文献  (6)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1(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200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4(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8(4)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3)
2019(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雷贝拉唑
药动学-药效学结合
抑制模型/间接反应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医药导报
月刊
1004-0781
42-1293/R
大16开
武汉市解放大道1095号同济医院《医药导报》编辑部
38-173
198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3859
总下载数(次)
24
总被引数(次)
66705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