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土壤团聚体对土壤肥力、质量和土壤的可持续利用等有很大的影响,是水、肥保蓄与释供功能的物质基础.通过湿筛法,将缙云山林地、撂荒地、果园和坡耕地这4种土地利用方式土壤进行粒径分组,得到大团聚体(>2 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μm ~0.25 mm)以及粉+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测定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计算0~60 cm 土壤深度内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果园及坡耕地>0.25 mm 的大团聚体含量分别为44.62%和32.28%,分别比林地降低38.58%(P <0.05)和91.52%(P <0.05),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60 cm 土层内,果园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 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P <0.05),而坡耕地撂荒后,MWD 和 GMD 值均显著升高(P <0.05),表明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容易被水分散,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4种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壤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60 cm 的土壤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14.98 Mg·hm -2)>撂荒地(8.71 Mg·hm -2)>果园(5.82 Mg·hm -2)>坡耕地(2.13 Mg·hm -2),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35.61 Mg·hm -2)>林地(20.38 Mg·hm -2)>果园(13.83 Mg·hm -2)>坡耕地(6.77 Mg·hm -2),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44 Mg·hm -2)>林地(10.20 Mg·hm -2)>果园(6.80 Mg·hm -2)>坡耕地(5.60 Mg·hm -2);粉+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22.21 Mg·hm -2)>林地(17.01 Mg·hm -2)>果园(16.70 Mg·hm -2)>坡耕地(9.85 Mg·hm -2).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均为林地和撂荒地高于果园和坡耕地,表明将林地开垦为果园和坡耕地后,将导致各团聚体组分内有机碳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截存;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主要蓄积在中间团聚体内,而果园和坡耕地则主要蓄积在粉+黏团聚体内,表明在土地利用变化过程中,粒径较大的团聚体有机碳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化.
推荐文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丹江口库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饱和导水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缙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华北低丘山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团聚体及其有机碳分布特征
土地利用方式
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有机碳贡献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土地利用方式对缙云山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的影响
来源期刊 环境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
年,卷(期) 2014,(12)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695-4704
页数 10页 分类号 X144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27/j.hjkx.2014.12.037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郝庆菊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0 786 17.0 27.0
2 江长胜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4 862 17.0 28.0
3 李鉴霖 西南大学资源环境学院三峡库区生态环境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4 186 4.0 4.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28)
共引文献  (810)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4)
同被引文献  (775)
二级引证文献  (454)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6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
1986(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89(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0(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1(7)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2(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3(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4(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5(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6(1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7)
1997(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0)
1998(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9(2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7)
20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1(14)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2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0)
2003(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4(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5(30)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6(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7(2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9)
2008(29)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9(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10(2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1)
2011(1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8)
2012(20)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13(5)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5)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27)
  • 引证文献(14)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7(41)
  • 引证文献(25)
  • 二级引证文献(16)
2018(163)
  • 引证文献(30)
  • 二级引证文献(133)
2019(217)
  • 引证文献(32)
  • 二级引证文献(185)
2020(115)
  • 引证文献(8)
  • 二级引证文献(10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稳定性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科学
月刊
0250-3301
11-1895/X
16开
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市2871信箱)
2-821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846
总下载数(次)
54
总被引数(次)
23188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