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服务方: 水土保持研究       
摘要:
采用湿筛法测量了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不同土层(0-10,10-20,20-30 cm)土壤大团聚体(>2mm)、中间团聚体(0.25~2 mm)、微团聚体(53 μm~0.25 mm)以及粉十黏团聚体(<53μm)的质量分数及各粒径团聚体中的有机碳含量,并探讨了各粒径土壤团聚体的有机碳储量.结果表明,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有机碳具有重要影响;土壤养分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撂荒地>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土壤全磷差异并不显著(p>0.05);林地的开垦行为会导致大团聚体的破碎化,灌草丛及坡耕地>0.25 mm的大团聚体含量较林地低,土壤结构趋于恶化;而坡耕地闲置为撂荒地后,则会促使粉十黏团聚体向粒径大的微团聚体及中间团聚体转化,使土壤结构趋于改善,在0-30 cm土层内,灌草丛及坡耕地土壤颗粒的MWD(平均质量直径)和GMD(几何平均直径)值均显著低于林地和撂荒地(p<0.05),坡耕地撂荒后,MWD和GMD值均显著升高(p<0.05),表明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导致土壤团聚体的稳定性降低,而坡耕地弃耕撂荒会增强团聚体的稳定性,提高土壤抵抗外力破坏的能力.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含量均随土层深度的增加而降低.在0-30 cm土层深度内,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各粒径土壤团聚体有机碳储量表现为:大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林地>撂荒地>灌草丛>坡耕地,中间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微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粉十黏团聚体有机碳储量为撂荒地>林地>灌草丛>坡耕地.各粒径土壤团聚体内有机碳储量均为林地和撂荒地高于果园和坡耕地,表明将林地开垦为坡耕地后,将导致各团聚体组分内有机碳的损失,而坡耕地撂荒则有助于土壤有机碳的恢复和截存;林地和撂荒地土壤有机碳主要蓄积在中间团聚体内,而坡耕地则主要蓄积在粉十黏团聚体内,表明在土地和用变化过程中,粒径较大的团聚体有机碳不稳定,更容易发生变化.
推荐文章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丹江口库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饱和导水率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其导水率的影响
丹江口库区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饱和导水率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有机碳
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团聚体轻组有机碳的影响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LFOC
土壤团聚体LFOC分配比例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来源期刊 水土保持研究 学科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年,卷(期) 2018,(4)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2-29
页数 8页 分类号 S152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18)
共引文献  (1652)
参考文献  (16)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5)
同被引文献  (112)
二级引证文献  (19)
193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67(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7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5(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1996(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7(2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0)
1998(9)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9)
19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1(9)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8)
2002(19)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6)
2003(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4(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05(16)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13)
2006(1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0(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1(2)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4)
  • 引证文献(12)
  • 二级引证文献(12)
2020(8)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水土保持研究
双月刊
1005-3409
61-1272/P
大16开
1985-01-01
chi
出版文献量(篇)
7400
总下载数(次)
0
总被引数(次)
9885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