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是土壤质量和环境变化的"指示器",了解土壤有机碳组分和酶活性及其对土地利用变化的响应对预测区域土壤质量和环境变迁具有重要意义.以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和坡耕地)为对象,测定其土壤易氧化有机碳(EOC)、颗粒有机碳(POC)、轻组有机碳(LFOC)和水溶性有机碳(WSOC)以及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采用方差分析法对比分析了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并采用相关分析法分析了土壤有机碳各组分之间的关系,为该区未来土地利用管理提供科学依据.结果表明,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总孔隙度(40.36%~47.81%)与土壤容重(0.75~1.38 g·cm-3)变化趋势相反,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养分(有机碳、全氮、全钾)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而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土壤全磷含量差异均不显著(P>0.05);与坡耕地相比,次生林、人工林和灌草丛土壤酶活性(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酸性磷酸酶活性)均有明显的增加,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EOC、POC、LFOC和WSOC均呈现出一致性规律,大致表现为次生林>人工林>灌草丛>坡耕地.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碳组分与土壤蔗糖酶、脱氢酶、脲酶和磷酸酶活性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P<0.05,P<0.01),说明土壤微生物量碳是土壤有效养分的主要影响因素,其中土壤容重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负,土壤养分对土壤碳组分和酶活性贡献为正,这是造成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差异的重要原因.
推荐文章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下紫色土壤活性有机碳分布特征及其影响因子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养分
土壤活性有机碳
昆明松华坝水源区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及活性有机碳组分的影响
土壤有机碳
土壤活性有机碳组分
土地利用方式
松华坝水源区
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岷江流域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及有机碳的影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团聚体
土壤有机碳
缙云山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土壤有机碳组分特征
缙云山
土地利用
土壤有机碳
物理分组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岷江流域不同土地利用方式对土壤有机碳组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期刊 生态环境学报 学科 农学
关键词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年,卷(期) 2018,(9)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论文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1617-1624
页数 8页 分类号 S154.1|X171.1
字数 8146字 语种 中文
DOI 10.16258/j.cnki.1674-5906.2018.09.005
五维指标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700)
共引文献  (1263)
参考文献  (42)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1)
同被引文献  (132)
二级引证文献  (18)
190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5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1(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6(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0(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2(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1993(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
199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6(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1997(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3)
1998(1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0)
1999(1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8)
2000(26)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5)
2001(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2(1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03(2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04(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5(3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6)
2006(52)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51)
2007(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1)
2008(4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8)
2009(5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7)
2010(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3)
2011(5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53)
2012(6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60)
2013(49)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14(41)
  • 参考文献(14)
  • 二级参考文献(27)
2015(22)
  • 参考文献(12)
  • 二级参考文献(10)
2016(9)
  • 参考文献(8)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15)
  • 引证文献(7)
  • 二级引证文献(8)
2020(14)
  • 引证文献(4)
  • 二级引证文献(1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岷江流域
土地利用方式
土壤有机碳组分
土壤酶活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生态环境学报
月刊
1674-5906
44-1661/X
大16开
广州市天河区天源路808号广东省生态环境与土壤研究所
46-272
1992
chi
出版文献量(篇)
6290
总下载数(次)
27
总被引数(次)
152357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