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目的:分析双胎早产与围产儿预后。方法:分析双胎早产发生的原因,以及双胎早产在不同孕周对胎儿预后的影响,并提出提高围产儿预后措施。结果:28~31+6周双胎早产组新生儿死亡率57 g\.1%,32~33+6周双胎早产组新生儿死亡率为4.6%,34~36+6周双胎早产组新生儿死亡率为1创.8%,28~31+6周双胎早产组与34~36+6周双胎早产组相比,其新生儿死亡率具有统计学差异( P<0<.05)。66例双胎妊娠早产围生儿132例,痊愈104例,痊愈率为78 M.8%,改善后家属同意出院放弃治疗16例,死亡12例,死亡率9?.1%。新生儿死亡原因:感染3例,新生儿缺血缺氧性脑病4例,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征4例,其他原因1例。结论:针对双胎早产发生的原因,有必要做好产前检查,若发现存在早产征象,应做好相应处理,尽可能延长孕周,减少围产儿死亡率。
推荐文章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对妊娠结局及围产儿预后的影响
双胎妊娠绒毛膜性
妊娠结局
围产儿预后
并发症
人工授精双胎早产儿的护理
人工授精
早产儿
护理
63例双胎妊娠预后的临床分析
双胎妊娠
并发症
围产儿
病死率
晚期早产儿及足月儿与胎龄 <35周早产儿呼吸窘迫综合征临床分析
晚期早产儿
足月儿
胎龄<35周早产儿
呼吸窘迫综合征
临床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双胎早产与围产儿预后的临床分析
来源期刊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 学科 医学
关键词 双胎早产 围产儿 预后
年,卷(期) 2014,(9) 所属期刊栏目 临床医学实践与研究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37-38,41
页数 3页 分类号 R714.21
字数 1902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程丽华 抚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3 19 2.0 3.0
2 郑翔 抚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3 0 0.0 0.0
3 谢晶丽 抚州市妇幼保健院妇产科 1 0 0.0 0.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4)
共引文献  (4)
参考文献  (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1990(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94(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2(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3(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5(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
2006(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8(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3(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4(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双胎早产
围产儿
预后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长江大学学报(自科版)医学下旬刊
月刊
chi
出版文献量(篇)
2854
总下载数(次)
1
总被引数(次)
6500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