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北京地区,除冬季供暖期外盛夏也是雾-霾天气的高发季节,与我国南方不同.使用微波辐射仪、风廓线和常规气象探测资料、NCEP再分析资料以及大气成分观测结果,通过对比分析揭示了冬、夏季持续6d的2个雾-霾过程形成和维持机制的异同.冬季雾-霾过程出现在高空西北气流、低层多短波活动的背景下,其形成和维持的主要机制是边界层内始终有逆温层、地面弱风场、底层湿度逐渐增大.逆温层昼高夜低、湿度昼小夜大是影响PM2.5质量浓度和能见度日变化的重要环境因子.在雾-霾天气持续期间地面弱风场能够维持主要源于冷空气势力弱、常不能影响到地面.此外,入夜后地面迅速辐射降温、边界层上层有暖平流以及空气过山后下沉增温在逆温层的形成中起了关键作用.然而,对于夏季持续性雾-霾天气,气溶胶区域输送、环境大气保持对流性稳定、空气的高饱和度是其发生的重要条件.在副热带高压长时间控制下对流层低层盛行偏南风,北京的PM2.5质量浓度随着偏南风风速增大升高.对流层底层系统性偏南风与北京附近的山谷风共同构成了从北京以南气溶胶累积地向北输送的机制.夏季雾-霾过程低层没有逆温,但是北京上空一直维持超过200 J·kG-的对流抑制能量,它同样限制了污染物的垂直扩散.夏季自由对流高度也存在昼夜变化,其对PM2.5浓度和能见度的作用与逆温层高度升降相同.因此,冬、夏个例分别代表了2种不同类型的持续性雾-霾过程,导致差异的根本原因在于大气环流型.
推荐文章
辽宁一次大范围雾霾天气气象条件分析
垂直风切变
逆温层
秸秆焚烧
正定县小麦赤霉病发生的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小麦
赤霉病
气象条件
对比分析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北京地区冬夏季持续性雾-霾发生的环境气象条件对比分析
来源期刊 环境科学 学科 地球科学
关键词 北京 不同季节 持续性雾-霾 气象条件 大气环流型 差异分析
年,卷(期) 2014,(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031-2044
页数 分类号 X513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10.13227/j.hjkx.2014.06.001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张小玲 40 1697 20.0 40.0
5 王迎春 39 1033 20.0 32.0
6 廖晓农 6 219 6.0 6.0
10 刘伟东 8 212 6.0 8.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499)
共引文献  (1638)
参考文献  (4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135)
同被引文献  (928)
二级引证文献  (1158)
1952(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6(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7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79(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0(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198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3(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5(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1987(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8(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89(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1(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2(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3(3)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
1994(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1995(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6(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8)
1997(6)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6)
1998(7)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7)
1999(1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0(15)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5)
2001(1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2)
2002(3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2)
2003(33)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31)
2004(42)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9)
2005(47)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5)
2006(44)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44)
2007(42)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7)
2008(38)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09(51)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9)
2010(42)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8)
2011(33)
  • 参考文献(3)
  • 二级参考文献(30)
2012(24)
  • 参考文献(10)
  • 二级参考文献(14)
2013(8)
  • 参考文献(5)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7(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14(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5(34)
  • 引证文献(21)
  • 二级引证文献(13)
2016(129)
  • 引证文献(29)
  • 二级引证文献(100)
2017(307)
  • 引证文献(42)
  • 二级引证文献(265)
2018(343)
  • 引证文献(25)
  • 二级引证文献(318)
2019(308)
  • 引证文献(13)
  • 二级引证文献(295)
2020(172)
  • 引证文献(5)
  • 二级引证文献(167)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北京
不同季节
持续性雾-霾
气象条件
大气环流型
差异分析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环境科学
月刊
0250-3301
11-1895/X
16开
海淀区双清路18号(北京市2871信箱)
2-821
197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0846
总下载数(次)
54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