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崆峒山区内植物种类较多,植被类型复杂,有种子植物90科356属702种,其中野生类有88科343属662种,是一所难得的自然物种基因库.在近十几年内其植被得到迅速恢复,至2011年森林覆盖率由1996年的37.4%增长到45.8%,灌木林地由1996年的3 216 hm2增加到3 865 hm2.灌木林地面积增加的同时,其群落结构也经历了复杂的演替变化.为研究崆峒山不同生境条件下灌木群落结构及植被景观变化,采用样线技术调查方法,对崆峒山灌木群落及成份进行全面调查,就崆峒山灌木群落与生态环境的相互关系、不同生态条件下灌木群落组成、灌木群落结构及灌木群落的演替进行了系统分析.研究表明:崆峒山灌木、亚灌木、木质藤本物种142种,分属于39科、74属,除1科、1属、2种为裸子植物外,其余均为被子植物;不同灌木物种具有一定的空间分布特征,其中随海拔变化的垂向分布具有一定层次性;4种坡向条件下灌木群落组成不同,其中,阳坡分布的主要树种12种,以白刺花为建群种,半阳坡分布的主要树种14种,以沙棘为建群种,半阴坡和阴坡分布的主要物种分布分别有12种和15种,以虎榛子为建群种;在不受外界扰动情况下,灌木群落的演替始于裸露荒地,期间大致经历天然草地、灌草混生、灌木群落、亚灌木群落(单优群落),并最终向乔木群落演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