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在临床实践中,以中枢来源的头晕/眩晕(恶性眩晕)诸如小脑、脑干卒中与外周性眩晕(良性眩晕)诊断常易混淆,尤其不伴有神经科及听力症状而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诉的卒中患者,给临床医师的诊治带来了巨大的挑战。如何早期、准确地识别头晕/眩晕患者的中枢性损害,获得处理先机,避免恶性后果发生,成为了我们临床医师诊治时的首要问题。近年来,随着前庭、眼动生理等机制研究的深入,以病史-查体-前庭功能等评价技术为核心的眩晕诊断框架的应用,极大地推动了眩晕诊断水平的提高。从某种意义而言,较为完善的眩晕诊断框架体系将会促进“眩晕专业”成为一门“眩晕学科”。我们的临床体会是:①详细、全面的病史采集,能够为眩晕的诊断提供重要的线索及诊断方向。②基于前庭眼反射(VOR)、前庭脊髓反射(VSR)、前庭耳石及眼动通路等机制而产生的眩晕床旁检查法,使得众多临床医师更为深刻地体会到“查体有助于定位”的“神经科诊断思维”的奥妙!尤其在一些以“孤立性眩晕”为主要症状的诸如“后循环梗死”等疾病的诊断过程中,这些检查法的确成为神经科查体定位的进一步延伸!③相关的前庭功能、听力学及影像学的评价,可以进一步地验证病史、床旁检查获得的初步诊断的准确性,尤其在孤立性眩晕、恶性眩晕的定位方面有很重要的确诊价值。在日常的临床工作中,我们还应以诊断学思维的视角,反复体会、验证及完善眩晕的诊断框架体系。相信,在致力于眩晕工作的广大同仁努力下,我国眩晕诊治的水平肯定能够更上一层楼!
推荐文章
TCD、BAEP、CDFI对后循环缺血性眩晕患者的诊断价值
经颅多普勒超声
脑干听觉诱发电位
彩色多普勒超声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磁共振血管造影在后循环缺血性眩晕病因诊断中的应用
磁共振成像
磁共血管造影
后循环缺血性眩晕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专题综述:眩晕定位诊断和后循环卒中
来源期刊 中国卒中杂志 学科
关键词
年,卷(期) 2015,(5) 所属期刊栏目 主编手记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13-413
页数 1页 分类号
字数 980字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杨旭 北京大学医学部 33 170 7.0 11.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4)
同被引文献  (21)
二级引证文献  (23)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6(3)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1)
2017(4)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4)
2018(9)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8)
2019(9)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9)
2020(2)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1)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中国卒中杂志
月刊
1673-5765
11-5434/R
16开
北京市朝阳区小营路25号房地置业大厦606室
80-507
2006
chi
出版文献量(篇)
3647
总下载数(次)
2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