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人工热储的孔隙率及渗透率在增强型地热系统(EGS)地下热开采过程中受温度(T)、水力(H)、应力(M)的综合影响.本文建立了EGS热开采过程THM耦合的三维计算模型,并采用局部非热平衡假设处理液岩对流换热.对一理想的五口井 EGS 系统采热过程进行了 THM 模拟计算,分析了岩石温度、孔隙压力对岩石应力场的作用机理,进一步研究了应力场对EGS 采热性能的影响.结果表明,开采过程中岩石应力场为热储内孔隙压力和温差综合作用的结果,由孔隙压力造成的岩石应力为压应力,仅集中于注入井附近,由岩石温度变化引起的热应力为拉应力,随着热开采区域的扩展而扩展.液?岩温差是触发工质与岩石热交换的动因,同时也是产生热应力的根本.
推荐文章
CO2羽流地热系统热开采过程热流固耦合模型及数值模拟研究
岩层
热储
热流固耦合
二氧化碳
地热系统
多孔介质
数值模拟
爆轰荷载作用下球空腔热流固耦合动力响应
球空腔
爆轰荷载
热流固耦合
动力响应
热-流-固耦合建模过程
三场耦合
Adina
热流固
建模
随机裂隙网络储层与井筒热流耦合数值模拟
增强型地热系统
井筒
随机裂隙网络
出力与寿命
热流耦合
COMSOL Multiphysics
采出温度
开采速率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地下热流固耦合对EGS热开采的影响
来源期刊 新能源进展 学科 工学
关键词 增强型地热系统 局部非热平衡 热流固耦合 变物性
年,卷(期) 2015,(6) 所属期刊栏目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444-451
页数 8页 分类号 TK529
字数 4688字 语种 中文
DOI 10.3969/j.issn.2095-560X.2015.06.006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蒋方明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37 258 10.0 15.0
2 黄文博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10 16 2.0 3.0
3 曹文炅 中国科学院广州能源研究所 9 36 3.0 6.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28)
共引文献  (7)
参考文献  (15)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5)
同被引文献  (10)
二级引证文献  (1)
1999(3)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2)
2002(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6(4)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3)
2007(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08(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
2009(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0(2)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2)
2011(6)
  • 参考文献(2)
  • 二级参考文献(4)
2012(11)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11)
2013(7)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3)
2014(4)
  • 参考文献(4)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2015(1)
  • 参考文献(1)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7(1)
  • 引证文献(1)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8(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19(2)
  • 引证文献(2)
  • 二级引证文献(0)
2020(1)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1)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增强型地热系统
局部非热平衡
热流固耦合
变物性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新能源进展
双月刊
2095-560X
44-1698/TK
16开
广州市天河区五山能源路2号广州能源所《新能源进展》编辑部
2013
chi
出版文献量(篇)
573
总下载数(次)
3
总被引数(次)
2201
相关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
英文译名:the National Natural Science Foundation of China
官方网址:http://www.nsfc.gov.cn/
项目类型:青年科学基金项目(面上项目)
学科类型:数理科学
论文1v1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