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本信息来源于合作网站,原文需代理用户跳转至来源网站获取       
摘要:
将核壳的聚吡咯基的碳@碳纳米管(C@CNT)与纳米片组装的氧化镍(NiO)微球结合,制备了一种多孔的锂离子电池负极材料(NiO/C@CNT),该材料(NiO/C@CNT)与纯的NiO和NiO/CNT相比,其容量值和循环稳定性能明显提高.在50 mA·g-1的电流密度下,经过20次循环后,其可逆容量达到573 mA·g-1,容量保持率为68.6%.这些性能的提高是由于核壳结构的C@CNT的导电缓冲性引起的.C@CNT具有诸如多孔结构、大比表面积、高电化学活性、高电子导电性和良好的浸润性等许多优点,这些优点有利于避免电极材料显著的体积变化,因此在锂嵌入和脱出过程中可减少电极容量衰减并提高传质速率.
推荐文章
泡沫碳/碳纳米管复合电极材料制备及其电化学性能
泡沫碳
镍催化剂
泡沫碳/碳纳米管
电化学性能
以预锂化多壁碳纳米管为负极的锂离子电容器性能
预嵌锂
负极
多壁碳纳米管
活性炭
锂离子电容器
松针状碳纳米管/碳纤维复合碳材料的制备及其在锂硫电池中的应用
化学气相沉积法
碳纳米管/碳纤维复合碳材料
锂硫电池
硫正极
电化学性能
内容分析
关键词云
关键词热度
相关文献总数  
(/次)
(/年)
文献信息
篇名 氧化镍/碳@碳纳米管负极材料的制备及储锂性能
来源期刊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学科
关键词 氧化镍微球 碳@碳纳米管 可逆容量 锂离子二次电池
年,卷(期) 2015,(9) 所属期刊栏目 材料科学
研究方向 页码范围 2109-2113
页数 5页 分类号
字数 语种 中文
DOI
五维指标
作者信息
序号 姓名 单位 发文数 被引次数 H指数 G指数
1 王吉德 198 1738 23.0 29.0
2 米红宇 51 386 12.0 17.0
3 周佳盼 3 16 1.0 3.0
4 崔青霞 4 18 2.0 4.0
5 仲佳亮 3 6 1.0 2.0
传播情况
(/次)
(/年)
引文网络
引文网络
二级参考文献  (0)
共引文献  (0)
参考文献  (0)
节点文献
引证文献  (0)
同被引文献  (0)
二级引证文献  (0)
2015(0)
  • 参考文献(0)
  • 二级参考文献(0)
  • 引证文献(0)
  • 二级引证文献(0)
研究主题发展历程
节点文献
氧化镍微球
碳@碳纳米管
可逆容量
锂离子二次电池
研究起点
研究来源
研究分支
研究去脉
引文网络交叉学科
相关学者/机构
期刊影响力
稀有金属材料与工程
月刊
1002-185X
61-1154/TG
大16开
西安市51号信箱
52-172
1970
chi
出版文献量(篇)
12492
总下载数(次)
15
总被引数(次)
83844
  • 期刊分类
  • 期刊(年)
  • 期刊(期)
  • 期刊推荐
论文1v1指导